夏季中暑后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调整饮食等方式快速恢复。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体温调节失衡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防止症状加重。若在户外可寻找树荫或空调场所,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静卧或坐姿休息。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是否充足,淡黄色为理想状态。忌饮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加重脱水。
3、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使用冰袋冷敷前额。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接对着空调冷风直吹。体温超过38℃时可进行温水擦浴,禁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
4、药物干预轻中度中暑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缓解头晕呕吐,或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紊乱。出现高热时可临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但需避免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
5、调整饮食恢复期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食材。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柑橘等水果,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加重胃肠负担。症状缓解后仍应保持清淡饮食2-3天,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中暑恢复后1周内应避免再次暴露于高温环境,外出做好防晒并携带防暑药品。日常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的摄入。出现持续头痛、心悸或24小时内症状未缓解时需及时就医,警惕热射病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加强预防,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幼儿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发红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可通过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物理降温等方式处理。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1、头晕乏力幼儿中暑初期可能出现头晕、精神萎靡等症状,与高温环境下脑部供血不足有关。家长需立即将幼儿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同时少量多次喂服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若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随呕吐,应就医排查热射病等严重情况。
2、皮肤潮红发热中暑幼儿常见面部及躯干皮肤发红、触之发烫,体温可能超过38℃。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浸泡,避免引起寒战反致体温升高。若体温持续超过39℃且物理降温无效,需紧急送医。
3、恶心呕吐高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时,幼儿可能出现反复呕吐伴腹痛。此时应暂停固体食物摄入,每5-10分钟喂食5-10毫升口服补液盐溶液。呕吐物误吸风险较高时需侧卧体位,持续呕吐超过2小时或出现胆汁样呕吐物时,提示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治疗。
4、呼吸心跳加快代偿性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是中度中暑的典型表现,与脱水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有关。家长需计数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钟和心率超过160次/分钟,同时观察口唇是否发绀。出现喘息样呼吸或心率不规则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5、意识障碍严重中暑可能出现嗜睡、烦躁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出现热射病。此时应将幼儿置于复苏体位,移除口腔异物防止窒息,记录抽搐持续时间。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物品到口中,需立即送往有儿科急诊的医疗机构救治。
预防幼儿中暑需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活动,户外时应佩戴宽檐帽并每15-20分钟补充水分。车内温度5分钟内可上升10℃,绝对禁止将幼儿单独留在车内。居家环境保持26-28℃适宜温度,可准备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如幼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发热性疾病或近期腹泻脱水等情况,更需加强防暑措施。出现中暑症状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