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或暴露时,主要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活动强度、衣物穿着、基础疾病等诱因。
1、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是中暑的主要诱因。当气温超过32摄氏度且相对湿度超过60%时,人体汗液蒸发散热效率下降,容易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密闭不通风的空间如车间、车厢等会加剧热量积聚。夏季午后11点至15点紫外线最强时段风险更高。
2、个体因素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影响散热,糖尿病患者汗腺功能易受损。脱水状态如腹泻、饮水不足时,机体散热能力显著降低。部分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利尿剂等可能干扰体温调节功能。
3、活动强度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持续产热增加,运动员高强度训练时肌肉产热量可达安静时的10倍。军事训练、消防救火等特殊作业需穿戴防护装备,进一步阻碍散热。突然进行超出体能承受范围的活动易诱发热射病。
4、衣物穿着深色紧身衣物吸收红外线辐射,化纤材质透气性差阻碍汗液蒸发。安全帽、防护服等职业装备形成局部高温微环境。婴幼儿过度包裹可能引发捂热综合征,这是特殊类型的中暑。
5、基础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代谢率增高,心力衰竭患者循环散热效率下降。皮肤烧伤患者汗腺受损,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无法自主避暑。近期患过热相关疾病者存在热耐受损伤,再次中暑风险增加3-5倍。
预防中暑需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高温时段减少外出。户外工作者应每半小时在阴凉处休息,选择浅色透气衣物。家中可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等防暑药品,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转移到凉爽环境,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处,若10分钟未缓解需就医。
中暑头疼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口服补液盐、使用解热镇痛药、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中暑头疼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体液丢失过多等因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保持平卧姿势抬高下肢。环境温度降低有助于缓解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同时减少持续热损伤风险。若在户外可寻找树荫或空调场所,室内需关闭热源并加强空气流通。
2、快速降温用冷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用冰袋隔毛巾冷敷额头。水温建议控制在20-25摄氏度,避免过冷刺激导致寒战。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使核心体温在30分钟内降至38.5摄氏度以下。降温过程中需监测患者意识状态。
3、口服补液盐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如口服补液盐散Ⅲ。每15-20分钟补充200-3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冰水刺激胃肠。补液能纠正脱水状态,改善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引发的头痛,同时补充随汗液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
4、使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头痛症状,但需确保患者无肝肾功能异常。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物理降温。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5、静脉补液出现意识模糊或持续呕吐的重症患者需立即就医,通过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快速扩容。静脉补液能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预防热射病导致的多器官衰竭。医疗机构可能同步进行血液净化、气管插管等高级生命支持。
预防中暑头疼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适量增加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长期户外工作者应每2小时休息15分钟,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停止作业。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及服用利尿剂者更需注意防暑,家中可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抽搐、昏迷时须紧急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