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属于重症感染性疾病,可能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1、感染源扩散病原体通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或腹腔感染等原发灶进入血液循环,释放毒素和炎症介质。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及心率增快,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
2、炎症风暴病原体成分激活免疫系统后引发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微循环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少尿或意识模糊,实验室检查可见降钙素原显著升高。治疗需联合液体复苏与注射用乌司他丁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3、器官损伤持续炎症反应可造成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血清肌酐和氧合指数异常提示器官功能受损,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无创通气支持。
4、代谢紊乱脓毒血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乳酸堆积,出现高血糖或代谢性酸中毒。需动态检测动脉血气,通过胰岛素泵调控血糖,严重酸中毒时需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
5、高危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免疫抑制患者更易发生脓毒血症。这类人群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建议立即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乳酸水平,早期使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广谱抗生素干预。
脓毒血症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保持电解质平衡,每日监测体温和尿量变化。恢复期需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避免进食高糖高脂食物。所有治疗均需在重症监护条件下进行,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病原学检查与药物调整,出院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与炎症指标。
脓毒血症经过规范治疗通常可以治愈,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脓毒血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需根据病原体类型和器官损伤程度采取综合治疗。
早期脓毒血症患者通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和液体复苏可获得较好疗效。常用抗生素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菌药物,需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同时需监测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多数患者在1-2周内感染控制后症状明显改善。
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脓毒血症休克患者预后较差。这类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器官支持。可能需要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并使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严重脓毒血症病死率仍较高,存活患者也可能遗留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
脓毒血症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可适量食用鸡蛋、鱼肉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