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血便或黏液便、严重脱水、意识模糊等情况时需要立即就医。急性腹泻可能与感染性肠炎、食物中毒、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腹泻伴随持续超过39摄氏度的高热往往提示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沙门氏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这类情况可能引发脓毒血症或全身炎症反应,需通过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若出现每小时呕吐超过3次且无法进食进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儿童及老年人更易出现低钾血症或低钠血症。当粪便中混有鲜红色血液或果酱样黏液时需警惕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或肠套叠等急症,特别是婴幼儿出现果酱样大便需排除肠套叠可能。
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显著减少或8小时无尿,婴幼儿会出现前囟门凹陷。严重脱水会导致循环衰竭甚至休克,需静脉补液治疗。意识改变如嗜睡、烦躁或昏迷提示可能出现中毒性脑病或重度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还需警惕高渗性昏迷。对于慢性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即使轻度腹泻也应尽早就医,这类人群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对脱水耐受性差,当出现血压下降或心率增快时往往提示已进入脱水代偿期。
建议记录腹泻次数、性状和伴随症状,就医时携带可疑不洁饮食样本。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便后需用肥皂水清洁双手,患者的餐具应煮沸消毒。饮食上选择低渣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若腹泻超过3天未缓解或体重下降超过5%,即使无上述危险信号也建议就诊排查慢性病因。
胆囊切除术通常在胆囊结石反复发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急性胆囊炎药物治疗无效或胆囊功能丧失等情况下需要实施。胆囊切除术主要有胆囊结石合并胆绞痛、胆囊息肉恶变风险高、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肿瘤等适应证。
1、胆囊结石合并胆绞痛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可能引发剧烈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若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通常建议手术。药物治疗可选择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胆舒胶囊等,但无法根除结石。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胆囊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2、胆囊息肉恶变风险高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基底宽大、增长迅速或伴有胆囊壁增厚时,存在较高恶变概率。超声检查显示血流信号丰富或合并胆结石时更需警惕。此类情况需限期手术,术后病理可明确性质。对于5-10毫米的息肉,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
3、胆囊炎反复发作慢性胆囊炎每年急性发作超过2次,或发作时伴随胆囊积脓、坏疽等严重感染表现,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急性胆囊炎若72小时内药物控制不佳,可能出现胆囊穿孔或脓毒血症,需急诊手术。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术前可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
4、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排空指数低于35%提示收缩功能障碍,可能引起长期消化不良、腹胀、脂肪泻等症状。胆囊造影或肝胆动态显像检查确诊后,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此类患者常合并胆囊腺肌症或胆固醇沉积症,术后需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脂肪消化。
5、胆囊肿瘤胆囊腺瘤、胆囊癌等占位性病变一经发现均需手术。早期胆囊癌可能仅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增强CT或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进展期肿瘤需联合肝部分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后可能需要吉西他滨注射液联合顺铂注射液化疗。胆囊癌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术后应注意低脂饮食过渡期,初期选择蒸煮烹饪方式,避免油炸食品。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摄入,每日脂肪总量控制在40克以内。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3个月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有氧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关注胆总管代偿性扩张情况,若出现持续腹泻或脂肪泻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