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低钾血症静脉补钾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补钾浓度、速度及监测血钾水平。静脉补钾主要用于纠正中重度低钾血症,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
静脉补钾浓度通常不超过0.3%,即每100毫升液体中加入氯化钾不超过3毫升。补钾速度需控制在每小时0.3-0.5毫摩尔/千克体重,避免快速输注导致高钾血症。输注过程中需使用输液泵精确控制流速,禁止直接静脉推注。补钾期间应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有无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高钾血症表现。每2-4小时监测血钾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补钾方案。选择外周静脉输注时应避免同一部位持续输注超过24小时,防止静脉炎发生。合并肾功能不全患儿需减少补钾总量,尿量少于0.5毫升/千克/小时时应暂停补钾。补钾液体建议选择生理盐水而非葡萄糖溶液,避免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导致血钾进一步降低。
静脉补钾期间需同步治疗腹泻原发病,如细菌性肠炎需用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轮状病毒肠炎可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家长应记录患儿尿量、精神状态变化,发现心率异常或肌无力加重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血钾纠正至3.5毫摩尔/升后可改为口服补钾,如氯化钾缓释片或枸橼酸钾颗粒,同时鼓励进食香蕉、橙汁等富钾食物。腹泻患儿需维持足够热量摄入,可选用低乳糖配方奶粉或米汤等易消化饮食,少量多次喂养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
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是一种由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和代谢性酸中毒。该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慢性肾病、尿路梗阻等原因引起,通常伴随多饮多尿、肌无力、心律失常、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补钾、纠正酸中毒、控制原发病等措施,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1. 遗传因素遗传性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多由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管离子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常见于远端肾小管酸中毒1型。患者可能出现顽固性低钾血症和尿液酸化障碍,需长期口服枸橼酸钾颗粒纠正电解质紊乱,配合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婴幼儿患者可能伴随佝偻病样改变,家长需定期监测血钾和血气分析。
2. 自身免疫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可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获得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者除低钾血症外常伴高氯血症和碱性尿,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控制免疫反应,同时补充门冬氨酸钾镁片。此类患者需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
3. 药物毒性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等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功能,引发药物性低钾血症型肾小管酸中毒。临床表现为突发肌无力和代谢性酸中毒,应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静脉输注氯化钾注射液纠正低钾,必要时采用血液净化治疗。长期使用利尿剂患者需定期复查电解质。
4. 慢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糖尿病肾病晚期可继发肾小管酸中毒,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导致钾排泄异常。患者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以防突然停用醛固酮拮抗剂后出现反跳性高钾血症,可服用复方α-酮酸片改善氮质血症,配合枸橼酸钾合剂调节电解质平衡。
5. 尿路梗阻前列腺增生或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慢性尿路梗阻可导致梗阻性肾病,继而引发肾小管功能障碍。解除梗阻后低钾血症可能持续存在,需短期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钙散剂结合饮食补钾,同时监测尿钾排泄分数。此类患者应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
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高钾饮食,适量食用香蕉、橙子等富钾水果,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建议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随身携带钾补充剂应对突发肌无力。合并高血压者应选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片,禁用吲达帕胺等排钾利尿剂。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