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主要有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这些指标能反映贫血、感染、炎症、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1、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血红蛋白升高可能与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检查发现异常时需结合红细胞参数进一步分析。
2、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10×10⁹/L,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白血病等,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某些药物影响有关。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常见于病毒感染。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增多可能增加血栓风险,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骨髓增殖性疾病。
4、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抵御细菌感染的主要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化脓性炎症,极度增高需警惕白血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病、某些血液病有关。
5、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正常占20%-40%,比例增高多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结核病。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免疫缺陷、放射线损伤、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
血常规检查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变化,单一项异常可能无临床意义。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女性经期可能影响结果。发现异常指标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必要时复查或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避免接触苯等有害物质。
血常规一般不能直接查出肝炎,但可能提示肝脏异常。肝炎的诊断需结合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专项检查。
血常规主要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数量和形态变化。虽然肝炎患者的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或血小板减少等非特异性改变,但这些指标异常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无法作为确诊肝炎的依据。部分急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慢性肝炎患者可能伴随轻度贫血,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需要通过检测血清中HBsAg、抗-HCV等病毒标志物来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需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药物性肝炎需结合用药史和肝功能指标判断。血常规在这些情况下仅作为辅助参考,若发现血小板持续下降或白细胞异常,可能提示肝硬化或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建议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肝炎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筛查、肝脏超声等检查。日常避免饮酒、慎用肝损伤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