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可能会患心肌缺血,但概率较低。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青少年发病多与先天性心脏异常、严重贫血或代谢性疾病有关。
青少年心肌缺血常见于存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情况,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或心肌桥压迫血管。这类患者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伴随心悸或晕厥。需通过心脏超声或冠脉CT确诊,治疗上以手术矫正为主,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部分青少年因长期严重贫血导致心肌缺氧,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面色苍白,需纠正贫血病因并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极少数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症也可引起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这类患者需限制运动并接受酶替代治疗。
青少年短暂性心肌缺血偶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多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发。患者除胸痛外常伴有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治疗需卧床休息并使用辅酶Q10胶囊、维生素C片等营养心肌药物。过度换气综合征引发的假性心肌缺血在青少年中更常见,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伴手脚麻木,可通过纸袋呼吸法缓解,无须特殊治疗。
青少年若反复出现运动后胸痛或晕厥,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高盐饮食,规律监测血压和心率。学校体检时应重视心电图筛查,对存在心脏杂音或家族遗传病史的青少年建议完善心脏彩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