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39.5度属于高热,存在一定危险性,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高热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中暑或幼儿急疹等原因引起,若伴随惊厥、持续嗜睡、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
多数情况下,宝宝体温达到39.5度时会出现明显不适,表现为烦躁哭闹、食欲下降、皮肤发烫等。此时需尽快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并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体温持续超过4小时未降或反复升高时,应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通常3天内会逐渐缓解,但细菌感染可能导致体温反复,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少数情况下,高热可能引发热性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意识丧失,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多次发作需紧急送医。免疫缺陷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或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39.5度发热时,无论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均需立即就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疾病也可能以高热为首发症状,需通过腰椎穿刺、血培养等检查确诊。
建议家长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避免过度包裹衣物。退热期间可准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体温下降后仍要观察48小时。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用药史、接触史及症状变化过程,必要时需进行胸片、尿常规等检查。日常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降低高热发生概率。
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一般为4-7月,南方地区可能提前至3月,北方地区可能延后至9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4-7月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肠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和传播。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患儿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需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幼儿园等集体单位要加强晨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目前已有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建议适龄儿童接种以预防重症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