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和晕厥是两种不同的临床状态,休克是由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全身组织低灌注综合征,而晕厥是短暂性脑缺血引起的突发性意识丧失。
休克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的病因包括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失血性休克通常由外伤或消化道出血引起,感染性休克与严重感染有关,心源性休克多因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导致。休克需要紧急医疗干预,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病因治疗等措施。
晕厥表现为突发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晕厥的常见类型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多由疼痛、紧张或长时间站立诱发,心源性晕厥与心律失常或心脏结构异常有关,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或服用降压药物者。晕厥发作前常有头晕、视物模糊、出汗等前驱症状,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乏力但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休克和晕厥的关键区别在于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全身组织灌注不足,而晕厥是短暂性脑血流减少。休克患者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且不会自行恢复,需要积极治疗。晕厥患者意识通常迅速恢复且不遗留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缓慢改变体位等措施有助于预防晕厥。出现不明原因晕厥或休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休克病人通常采取中凹卧位,将头部和下肢抬高20-30度。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中凹卧位有助于改善休克患者的血液循环。抬高头部可以减少脑部淤血,降低颅内压,同时避免呕吐物误吸。抬高下肢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从而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这种体位适用于大多数休克患者,包括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等。在采取中凹卧位的同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休克患者不宜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平卧位可能导致回心血量不足,加重休克症状。头低足高位虽然可以增加回心血量,但会增加颅内压,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还可能造成呼吸困难。对于伴有脊柱损伤的休克患者,需要保持脊柱轴线稳定,采取平卧位并使用硬板床。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休克,可采取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荷。
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立即就医治疗。在等待医疗救援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注意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及时识别休克症状,采取正确的卧位,可以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休克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措施。患者恢复后仍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