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预后通常较好,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后效果主要与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预防、患者依从性等因素相关。
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管理是关键。血糖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概率。多数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结合饮食运动管理,能达到理想血糖水平。胰岛素治疗适用于口服药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评估长期控制效果。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时需要同步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是常见慢性并发症,需定期筛查。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感觉异常,足部护理尤为重要。心血管疾病风险较普通人高,需加强血压和血脂管理。保持规律作息和稳定情绪对血糖控制有帮助。超重患者减重5-10%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膳食应控制总热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血管并发症。建立规律的血糖监测习惯能及时发现异常。与医疗团队保持良好沟通可优化治疗方案。
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血糖及相关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足部检查和护理,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出现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属应协助患者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督促按时服药。通过综合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长期维持良好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主要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小球滤过率,分为5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干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1期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此期肾脏结构尚未发生明显改变,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逆转。2期出现间断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微克/分钟或30-300毫克/24小时,肾小球滤过率仍高于正常。此期肾脏已出现早期病理改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轻度增生。
3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或30-300毫克/24小时,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此期病理改变加重,出现弥漫性肾小球硬化。4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200微克/分钟或300毫克/24小时,或出现显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此期病理改变显著,可出现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5期为终末期肾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分钟,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此期肾脏萎缩,大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肾病分期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检查,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饮食上限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出现水肿、泡沫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