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在中医中属于耳胀、耳闭范畴,多由风热侵袭、肝胆湿热或脾虚湿困引起,诊断需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主要辨证分型有风热犯耳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肾阴亏虚证、气滞血瘀证。
一、风热犯耳证表现为耳内胀闷微痛,听力减退伴耳鸣如风声,鼓膜轻度充血。多因外感风热邪毒循经上扰耳窍所致,常伴发热恶风、鼻塞流黄涕等表证。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配合针刺听宫、翳风等穴位。外治可用黄连滴耳液清热解毒。
二、肝胆湿热证症见耳痛剧烈如锥刺,耳内流脓黄稠,鼓膜充血穿孔。因肝胆湿热上蒸耳窍,多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宜清泻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脓多者加皂角刺、穿山甲。可配合耳尖放血泻热,禁忌辛辣燥热食物。
三、脾虚湿盛证耳内闷胀反复发作,分泌物清稀量多,鼓膜浑浊内陷。因脾失健运水湿上泛,常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脉濡缓。治疗需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泽泻。艾灸足三里、脾俞穴,饮食宜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
四、肾阴亏虚证病程迁延见耳鸣如蝉,听力下降明显,鼓膜萎缩钙化。因肾阴不足耳窍失养,兼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用耳聋左慈丸加减。可配合涌泉穴贴敷吴茱萸,避免熬夜耗伤阴精。
五、气滞血瘀证耳痛位置固定如针刺,听力减退持续,鼓膜增厚粘连。因久病入络气血瘀阻,可见舌暗紫有瘀斑。治疗需活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柴胡、香附。耳周可按摩听会、率谷穴促进气血运行,禁忌生冷寒凉食物。
中医治疗急性中耳炎需辨证施治,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慢性期注重调理脏腑。日常应避免污水入耳、过度擤鼻,风寒感冒时及时解表。饮食宜清淡,忌食海鲜发物,可适量饮用菊花决明子茶清肝明目。若耳痛剧烈或流脓不止,应及时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避免鼓膜永久性损伤。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镇痛药物、局部热敷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抗生素可有效抑制中耳腔内病原菌繁殖,用药期间需观察体温及耳痛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皮疹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
2、鼓膜穿刺对于鼓室积液严重或持续疼痛者,耳鼻喉科医生可能建议鼓膜穿刺术。该操作通过切开鼓膜引流脓液,能迅速缓解耳内压力,术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穿刺后配合抗生素滴耳液使用可降低复发概率。
3、鼻腔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等鼻用减充血剂能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尤其适用于合并鼻塞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周,避免反弹性鼻黏膜充血。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生理性海水喷雾等更温和的制剂。
4、镇痛药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但无法替代抗感染治疗。服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其他解热镇痛药联用。婴幼儿应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就医评估。
5、局部热敷用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周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数次。该方法适合作为药物辅助治疗,但禁止在鼓膜穿孔或外耳道化脓时使用。热敷后出现眩晕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
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用力擤鼻及游泳等增加耳压的行为。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限制奶制品摄入以防分泌物黏稠。儿童患者家长需每日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若72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表现,须及时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测。愈后三个月内建议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定期复查咽鼓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