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早期症状主要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发热等。急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
1、耳痛耳痛是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耳内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程度可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而表现为哭闹、抓耳或摇头。耳痛通常在夜间加重,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或颈部。
2、听力下降听力下降是急性中耳炎的另一常见早期表现,多因中耳积液导致声音传导受阻。患者可能感觉耳朵被堵塞或听声音遥远,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听过响现象。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呼唤反应迟钝或要求调高电视音量。
3、耳闷胀感耳闷胀感表现为耳内压迫感或堵塞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部不适。这是由于中耳腔内积液或负压导致鼓膜内陷所致。患者可能频繁做吞咽动作或打哈欠以试图缓解症状,但效果通常不明显。
4、耳鸣耳鸣在急性中耳炎早期可能出现,表现为耳内嗡嗡声、嘶嘶声或其他异常声响。这种耳鸣多为低频性,与中耳积液引起的压力变化有关。耳鸣通常随病情好转而消失,但若持续存在需警惕其他耳部疾病。
5、发热发热多见于儿童急性中耳炎患者,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成人发热相对少见且程度较轻。发热通常伴随其他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乏力等。婴幼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需特别警惕。
急性中耳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用力擤鼻或游泳等可能加重病情的活动。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有助于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剧烈疼痛、高热、耳道流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治。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局部热敷、药物镇痛、保持鼻腔通畅、调整睡姿、避免用力擤鼻等方式缓解疼痛。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气压骤变等原因引起。
1、局部热敷用温热毛巾敷于患侧耳部,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0-15分钟。热敷能促进耳周血液循环,减轻鼓膜充血肿胀,缓解压迫性疼痛。注意避免烫伤,婴幼儿需由家长测试温度。热敷后可配合轻柔耳周按摩,但禁止自行掏耳或滴入未经医生指导的液体。
2、药物镇痛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可短期使用,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若出现耳道流脓或剧烈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应立即就医。
3、保持鼻腔通畅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或洗鼻器清洁鼻腔,每日2-3次。鼻塞严重时可短期应用盐酸羟甲唑啉等减充血剂,帮助恢复咽鼓管通气功能。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避免呛奶逆行感染。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远离过敏原,必要时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
4、调整睡姿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或采用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减少中耳腔压力。避免患侧耳朵受压,婴幼儿可抱睡时稍倾斜身体。飞机起降或潜水时主动做吞咽动作,通过肌肉运动平衡中耳内外气压差。合并鼻窦炎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灶。
5、避免用力擤鼻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力度轻柔,防止细菌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打喷嚏时保持张口状态,减轻气压冲击。游泳或洗澡时使用耳塞阻隔污水,痊愈前禁止潜水或高空飞行。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烟雾会加重咽鼓管黏膜水肿。
急性中耳炎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适量摄入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减少咀嚼时颞颌关节活动带来的牵涉痛。恢复期可练习鼓气法捏鼻鼓气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但急性发作期禁止操作。若疼痛伴随听力下降、眩晕或面瘫等症状,需排除化脓性中耳炎或迷路炎等并发症,尽早就医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