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一次性放尿量通常不超过1000毫升,避免膀胱快速减压导致并发症。临床操作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建议由医护人员规范执行。
导尿过程中控制放尿量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之一。成人膀胱容量约为400-600毫升,当尿潴留患者膀胱内尿液超过1000毫升时,分次缓慢引流更为安全。快速排空过度充盈的膀胱可能引发膀胱黏膜充血出血,严重时会导致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对于慢性尿潴留患者,首次放尿量宜控制在500毫升以内,间隔10-15分钟后再继续引流。心功能不全患者更需严格控制单次放尿量,防止循环系统负荷骤变。留置导尿时应使用精密计量尿袋,便于准确观察尿量变化。操作前后需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心悸、冷汗等症状需立即暂停引流。
导尿后建议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尿道口。观察尿液颜色和性状变化,出现血尿或絮状沉淀应及时就医。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应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毫升左右,定期更换导尿装置。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保持引流系统密闭通畅。医护人员会根据尿培养结果指导膀胱冲洗等后续处理。
幼儿反复发烧通常不能超过3天,若超过3天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反复发烧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
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反复发烧的常见原因。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1-3天,期间体温可能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家长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包裹,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无缓解,或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皮疹、抽搐等症状,需警惕肺炎、尿路感染、川崎病等疾病可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部分病毒感染如幼儿急疹可能引起3-5天高热,但热退后会出现特征性皮疹。细菌性感染如中耳炎、化脓性扁桃体炎通常需要抗生素治疗,未经规范处理可能引发并发症。
家长应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用药效果及伴随症状,就诊时提供详细病史。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发热期间幼儿衣物应透气吸汗,体温上升期出现寒颤时可适当保暖,但体温稳定后需及时减少覆盖。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皮肤瘀斑等危急症状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