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局部异常膨出形成的囊状结构。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外伤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通过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脑动脉瘤与肿瘤的本质区别在于组织结构。肿瘤是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实质性团块,可能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而脑动脉瘤是血管壁薄弱导致的形态学改变,内部充满流动的血液。常见的脑动脉瘤包括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分叉部位。
极少数情况下,某些血管源性肿瘤如血管母细胞瘤可能伴随动脉瘤样扩张,但这类情况在临床中非常罕见。部分转移性肿瘤可能侵蚀血管壁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但这属于肿瘤继发的血管病变,并非动脉瘤本身具有肿瘤特性。
确诊脑动脉瘤后需根据大小、位置和破裂风险制定治疗方案。未破裂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高风险动脉瘤需考虑血管内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日常生活中应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须立即就医。
脑动脉瘤开颅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术中出血、脑血管痉挛、术后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动脉瘤复发等。手术风险与动脉瘤位置、大小、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
术中出血是脑动脉瘤开颅手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动脉瘤壁薄且脆弱,术中可能因操作导致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危及生命,需紧急止血处理。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术后,由于手术刺激导致血管异常收缩,可能引发脑缺血。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药物干预可降低该风险。
术后感染可能发生在手术切口或颅内,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症状。严格无菌操作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可减少感染概率。神经功能损伤与动脉瘤位置相关,如位于重要功能区可能影响语言、运动等功能。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神经功能。动脉瘤复发多见于未完全夹闭或新生动脉瘤,需定期随访影像检查。
脑动脉瘤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用力咳嗽或排便。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家属应协助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变化,配合医生完成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