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疝气常见部位包括腹股沟区、脐部、股疝区及术后切口处,其中腹股沟疝占比最高。疝气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突出,可能伴随胀痛或坠胀感,需通过体格检查或超声确诊。
1、腹股沟疝腹股沟区是女性疝气最高发部位,因腹壁肌肉薄弱或腹压增高导致肠管或网膜突出。常见诱因包括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或妊娠。典型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平卧后消失。轻度可通过疝气带保守治疗,反复发作需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2、脐疝脐周腹壁缺损易形成脐疝,多见于产后女性或腹型肥胖者。表现为脐部柔软膨隆,咳嗽时增大。婴幼儿脐疝多可自愈,成人脐疝直径超过2厘米需手术修补,常用开放腹膜前修补术或腹腔镜脐疝修补术。
3、股疝股管区疝气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因股环结构松弛导致腹腔内容物经股管突出,易发生嵌顿。特征性表现为大腿根部卵圆形包块,需与腹股沟疝鉴别。确诊后应尽早行股疝修补术,可采用聚丙烯网片加强修补。
4、切口疝既往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可导致切口疝,常见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处皮下包块随腹压变化而起伏。小型切口疝可观察,伴有不适或持续增大需手术,常用腹腔镜下腹腔内网片植入术。
5、闭孔疝闭孔管处疝气较罕见,多见于消瘦老年女性。因闭孔膜薄弱导致盆腔器官疝出,表现为大腿内侧疼痛或感觉异常。CT检查可明确诊断,需行经腹或腹膜外闭孔疝修补术。
女性疝气患者应注意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避免重体力劳动。术后三个月内使用腹带支撑,逐步恢复腹部肌肉锻炼。日常饮食需保证足够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摄入,维持正常体重。若发现包块突然增大伴剧烈疼痛,应立即就医排除嵌顿疝风险。
疝气患者通常需要挂普外科或疝与腹壁外科,部分儿童患者可选择小儿外科。疝气可能与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腹股沟或腹部包块、坠胀感等症状。
1、普外科普外科是成人疝气诊疗的首选科室,可处理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常见类型。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结合超声等影像学评估疝囊大小及内容物,根据病情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或腹腔镜手术。若疝内容物嵌顿导致剧烈疼痛、呕吐,需急诊就医防止肠坏死。
2、疝与腹壁外科部分三甲医院设有疝与腹壁外科专科,擅长复杂疝、复发疝的微创治疗。专科医生能更精准评估腹壁缺损程度,开展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修补术等术式,术后复发概率较低。适合存在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基础病的患者。
3、小儿外科儿童腹股沟斜疝多属先天性鞘状突未闭,1岁以上未自愈需手术干预。小儿外科医生采用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短且创伤小。家长发现幼儿哭闹时腹股沟出现包块,平静后消失,应尽早就诊避免嵌顿风险。
疝气患者日常应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术后三个月内使用疝气带辅助固定,多摄入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若包块突然无法回纳伴持续疼痛,须立即就医排除肠管嵌顿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