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就医并采取综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诱因及并发症管理等。
1、补液治疗快速补液是首要治疗手段,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恢复血容量。初期以等渗盐水为主,后期根据血糖调整液体类型。补液速度需根据脱水程度和心肺功能动态调整,避免心力衰竭或脑水肿。严重脱水者24小时内补液量可达4000-6000毫升。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常用普通胰岛素注射液,起始剂量为每小时0.1单位/千克体重。治疗期间需每小时监测血糖,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时改用5%葡萄糖溶液并调整胰岛素剂量。禁止突然停用胰岛素,需维持血糖在8.3-11.1毫摩尔/升直至酮体消失。
3、电解质纠正重点关注钾离子平衡,即使血钾正常也应预防性补钾。常用氯化钾注射液静脉补充,浓度不超过40毫摩尔/升。同时监测血钠、血磷水平,必要时补充磷酸钾注射液或硫酸镁注射液。补钾过程中需持续心电监护,防止高钾血症。
4、诱因处理需排查感染、外伤、心肌梗死等常见诱因。合并感染者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细菌感染。急性应激事件需针对性处理,如硝酸甘油注射液缓解心肌缺血。同时停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5、并发症管理针对脑水肿患者可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或进行血液净化。休克患者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所有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每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
患者出院后需坚持糖尿病饮食控制,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00-30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空腹运动。严格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盐酸二甲双胍片等。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酮体,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家属应学习糖尿病急症识别方法,家中常备血糖仪和酮体检测试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一般不适宜使用可能加重代谢紊乱或抑制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主要有磺脲类降糖药、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生长抑素类似物等。
1、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等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存在严重胰岛素缺乏和β细胞功能衰竭,此类药物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可能加速β细胞凋亡。同时可能诱发低血糖风险,加重酸碱平衡紊乱。
2、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会显著升高血糖水平,拮抗胰岛素作用。其促进蛋白质分解的作用会增加酮体生成,加重酸中毒。长期使用还会导致水钠潴留,影响循环系统稳定。
3、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片、吲达帕胺片等药物可能通过排钾作用诱发低钾血症,而低钾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其引起的血液浓缩效应可能加重高渗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对于已存在脱水的患者可能进一步减少组织灌注。
4、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普萘洛尔片等药物会掩盖低血糖症状,延误病情判断。其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可能影响酮体清除,延长酸中毒纠正时间。对于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需谨慎评估获益风险比。
5、生长抑素类似物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通过抑制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发挥作用,但可能同时抑制胰岛素释放。其延缓胃肠蠕动的作用可能影响补液治疗,在严重脱水状态下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治疗期间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干扰代谢的药物。日常需规律监测血糖和酮体水平,保持足量饮水,出现恶心呕吐或呼吸深快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注意预防感染等诱因,保证均衡营养摄入,避免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导致饥饿性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