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补钾需根据血钾水平决定,通常血钾低于5.5mmol/L时需补钾,血钾正常或偏高则暂缓补钾。补钾方式包括口服氯化钾缓释片、静脉补钾等,需严格监测血钾及尿量。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因胰岛素缺乏、酸中毒及渗透性利尿等因素,体内钾离子大量流失,但实际血钾可能因细胞内钾外移而表现为正常或偏高。治疗初期需每小时监测血钾,若血钾低于3.3mmol/L应优先补钾至安全范围再启动胰岛素治疗。口服补钾适用于血钾3.3-5.5mmol/L且胃肠功能正常者,常用氯化钾缓释片或枸橼酸钾颗粒,需分次小剂量服用以减少胃肠反应。静脉补钾适用于严重低钾或无法口服者,需控制补钾浓度与速度,每升液体含钾不超过40mmol,滴速不超过20mmol/h,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补钾过程中需同步纠正酸中毒,因pH值上升可能导致血钾进一步降低,需动态调整补钾方案。
补钾期间需密切监测尿量,维持每小时尿量30ml以上,避免高钾血症风险。同时需控制血糖下降速度,防止血糖骤降导致血钾向细胞内转移而加重低钾。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合并肾功能不全,补钾前需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补钾方案。治疗后期随着胰岛素应用及酸中毒纠正,需持续监测血钾至稳定,避免反弹高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恢复期应逐步过渡至糖尿病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诱发代谢紊乱。日常需规律监测血糖及血钾,遵医嘱调整胰岛素用量,出现乏力、心悸等低钾症状时及时就医。注意保持适度水分摄入,避免脱水或过量饮水加重电解质紊乱。
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主要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排钾障碍、组织破坏释放钾离子、酸中毒以及医源性补钾过量。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减退,每日尿量常少于400毫升。正常经尿液排出的钾离子占体内总排钾量的90%,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分钟时,钾离子排泄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进性肾炎等疾病,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少尿、水肿等症状。治疗需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脏排钾功能,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注射液、布美他尼片等利尿剂。
2、肾小管排钾障碍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会导致醛固酮敏感性降低和钠钾泵功能障碍,使远端小管排钾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多见于间质性肾炎、梗阻性肾病等,患者常伴随代谢性酸中毒。治疗需纠正原发病因,严重时可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钠散等钾离子结合树脂,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对抗高钾对心肌的影响。
3、组织破坏释放钾离子大面积肌肉损伤、溶血或肿瘤溶解综合征时,细胞内钾离子大量释放入血。每升红细胞溶解可释放100毫摩尔钾离子,横纹肌溶解时血钾每小时可上升0.5毫摩尔/升。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可使用胰岛素葡萄糖注射液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
4、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时氢离子进入细胞交换钾离子外移,血pH值每下降0.1,血钾可升高0.6毫摩尔/升。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患者多有深大呼吸表现。治疗需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同时监测电解质变化。
5、医源性因素不恰当使用钾盐如氯化钾注射液、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片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均可导致血钾升高。这种情况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对于严重高钾患者可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促进钾离子细胞内转移。
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钾血症患者应严格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等的摄入,每日钾摄入量需控制在40-60毫摩尔。同时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观察有无T波高尖、PR间期延长等高钾血症特征性改变。建议记录24小时尿量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肌肉损伤加重高钾,出现肌肉无力或心律不齐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血液净化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钾浓度,调整透析液钾离子浓度至2-3毫摩尔/升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