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中暑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基础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遗传性汗腺发育异常或体温调节基因缺陷,导致散热功能较差。这类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体温升高、皮肤干燥无汗等表现。建议避免正午外出,选择透气衣物,必要时使用医用降温贴辅助散热。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或密闭空间,会加速体液流失。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容易出现头晕、面色潮红等先兆中暑症状。需每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工作场所应配备通风设备。
3、生理因素老年人、儿童及孕妇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反复中暑。表现为口渴乏力、四肢抽搐等症状。日常要保持每天2000毫升饮水,室内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以下,可使用湿毛巾擦拭腋窝等大血管处物理降温。
4、基础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产热增加,可能伴随多汗心悸等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循环功能差会影响散热。这类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出携带便携风扇,避免服用加重脱水的利尿剂等药物。
5、药物影响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片、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等可能抑制汗腺分泌。利尿剂如呋塞米片会加速脱水。使用这些药物期间要密切监测体温,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反复中暑人群应避免在10-16点高温时段外出,选择浅色宽松衣物。饮食上可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补充淡盐水。居家可在地面洒水或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60%左右。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重度中暑表现,须立即送医进行静脉补液和降温治疗,延误处理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冬天中暑可能与保暖过度、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脱水、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导致,冬季因特殊行为或环境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1. 保暖过度冬季穿着过厚衣物或长时间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可能导致体表散热受阻,核心体温升高。尤其婴幼儿、老年人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更易出现头晕、面色潮红等中暑前兆症状。建议家长避免过度包裹儿童,室内取暖设备温度控制在20-24摄氏度为宜。
2. 环境温度过高密闭空间长时间开启暖气且通风不良时,室内湿度降低、空气流通差,可能引发热射病样表现。常见于汗蒸房、高温车间等特殊环境,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暖气车内。表现为口渴、乏力等症状,需及时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3. 剧烈运动冬季户外滑雪、长跑等高强度运动时,若穿着不透气衣物且未及时补水,可能因产热增加、排汗障碍导致体温骤升。运动型中暑可能出现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建议运动前中后分次饮用淡盐水,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动。
4. 脱水冬季干燥环境下水分摄入不足,或感冒发热时未及时补液,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影响散热功能。糖尿病患者、腹泻患者更易出现脱水性中暑,表现为皮肤干燥、尿量减少。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5. 基础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更易出现体温调节异常。甲亢患者可能因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心衰患者可能因循环障碍散热困难。此类人群需严格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冬季预防中暑需注意环境温湿度调节,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高温空间。户外活动时采用分层穿衣法,每3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温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出现头痛、心慌等不适时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可适量食用西瓜、黄瓜等高水分蔬果辅助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