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潮红、肌肉痉挛、意识模糊等。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头痛头晕早期中暑常出现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头痛,伴随头晕目眩感。这与高温导致脑血管扩张、脑供氧不足有关。轻度中暑时可通过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缓解。若头痛伴随呕吐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2、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反复恶心呕吐,可能伴有腹部绞痛。高温环境下内脏血流减少导致消化系统缺血是主要原因。出现该症状时应停止活动,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若呕吐持续超过2小时需医疗干预。
3、皮肤潮红典型表现为面部及躯干皮肤发红发热,触摸有灼热感但无汗液分泌。这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表现,提示可能发展为热射病。需立即用湿冷毛巾擦拭全身,同时监测体温变化。
4、肌肉痉挛多见于四肢和腹部肌肉突发强直性收缩,俗称热痉挛。与大量出汗导致钠离子丢失有关。可缓慢拉伸痉挛肌肉,补充含钠饮品。若痉挛频繁发作或持续超过1小时,可能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
5、意识模糊重症中暑可出现谵妄、嗜睡甚至昏迷,伴随体温超过40摄氏度。这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应脱去患者衣物,用冰袋敷于颈侧、腋下等大血管处。
预防中暑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每15-20分钟补充2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度,保证每小时有10分钟阴凉处休息。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夏季要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出现早期中暑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凉爽环境,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冬天中暑可能与保暖过度、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脱水、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导致,冬季因特殊行为或环境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1. 保暖过度冬季穿着过厚衣物或长时间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可能导致体表散热受阻,核心体温升高。尤其婴幼儿、老年人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更易出现头晕、面色潮红等中暑前兆症状。建议家长避免过度包裹儿童,室内取暖设备温度控制在20-24摄氏度为宜。
2. 环境温度过高密闭空间长时间开启暖气且通风不良时,室内湿度降低、空气流通差,可能引发热射病样表现。常见于汗蒸房、高温车间等特殊环境,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暖气车内。表现为口渴、乏力等症状,需及时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3. 剧烈运动冬季户外滑雪、长跑等高强度运动时,若穿着不透气衣物且未及时补水,可能因产热增加、排汗障碍导致体温骤升。运动型中暑可能出现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建议运动前中后分次饮用淡盐水,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动。
4. 脱水冬季干燥环境下水分摄入不足,或感冒发热时未及时补液,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影响散热功能。糖尿病患者、腹泻患者更易出现脱水性中暑,表现为皮肤干燥、尿量减少。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5. 基础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更易出现体温调节异常。甲亢患者可能因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心衰患者可能因循环障碍散热困难。此类人群需严格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冬季预防中暑需注意环境温湿度调节,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高温空间。户外活动时采用分层穿衣法,每3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温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出现头痛、心慌等不适时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可适量食用西瓜、黄瓜等高水分蔬果辅助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