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比房颤更严重,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需立即抢救;房颤虽可能引发脑卒中等并发症,但多数情况下可药物控制。两者危险程度差异主要源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
室颤发生时心室无法有效泵血,心脏射血功能几近丧失,患者会在数分钟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必须通过电除颤恢复窦性心律,否则死亡率极高。这种心律失常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病或电解质紊乱,抢救成功率随抢救时间延迟而急剧下降,即使复苏成功也可能遗留脑损伤。房颤则是心房不规则颤动,虽会降低心脏输出量但仍有部分射血功能,患者可能仅感到心悸、乏力。长期房颤主要风险在于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但通过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
房颤患者通常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生存期,部分阵发性房颤可能自行转复。而室颤属于临终前心律失常,未经处理必然导致死亡。从治疗角度看,房颤可使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控制心室率,配合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室颤必须依赖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抢救后需植入ICD预防复发。两者均可由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脏病引发,但室颤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变晚期。
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抗凝治疗,注意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室颤高危人群需避免剧烈运动,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钾镁元素有助于维持心肌电稳定,突发心悸、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房颤患者不能剧烈运动主要是因为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或血栓脱落。房颤时心脏跳动不规则且血液容易在心房淤积形成血栓,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和血栓脱落风险。
房颤患者心脏跳动快且不规律,剧烈运动会导致心率进一步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房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剧烈运动时血压波动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引发脑栓塞等严重后果。房颤患者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加重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
房颤患者适合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110次/分。运动前后应监测心率变化,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同时规律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