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尿失禁可能与盆底肌松弛、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病变、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尿失禁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等类型,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盆底肌松弛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或多次分娩可能导致盆底肌松弛,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时漏尿。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者需使用盆底修复术。药物可选盐酸米多君片、雌三醇乳膏配合康复训练。
2、前列腺增生男性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会引起充盈性尿失禁,伴随排尿困难、尿频。可服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缓解症状,严重梗阻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日常需限制饮水量并定时排尿。
3、神经系统病变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导致膀胱神经调控异常,引发急迫性尿失禁。需治疗原发病,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控制膀胱过度活动。建议定时如厕并记录排尿日记。
4、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感染会引起尿急、尿痛伴暂时性尿失禁。需进行尿培养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有助于冲刷尿道。
5、糖尿病长期高血糖损害支配膀胱的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减退和排尿功能障碍。需严格控制血糖,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间歇导尿管理。监测血糖同时定期检查尿常规。
建议中老年人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穿着透气吸湿的内衣裤,夜间床边放置便器。体重超标者需减重以减轻腹压,便秘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尿失禁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到泌尿外科或妇科就诊,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明确病因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尿瘘与尿失禁是两种不同的泌尿系统症状,尿瘘指尿液通过异常通道排出,尿失禁则是无法自主控制排尿。
尿瘘通常由手术损伤、产伤、外伤或炎症导致泌尿系统与体表或其他器官形成异常通道,表现为尿液持续或间歇性从阴道、直肠等非尿道口流出。常见类型包括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等,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多数需手术修复瘘管。
尿失禁是因膀胱括约肌功能失调或神经控制异常导致的漏尿现象,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等类型。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漏尿属于压力性尿失禁,尿急难忍而漏尿则属于急迫性尿失禁。轻中度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控制,重度可能需悬吊术等手术治疗。
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避免憋尿或过量饮水,尿失禁患者可记录排尿日记帮助诊断,尿瘘患者应防止继发感染。两类症状均需泌尿外科或妇科专科评估,不可自行用药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