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1、密切接触传播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后,再触摸口鼻或眼睛可能导致感染。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发生集体传播,家长需注意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
2、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近距离接触时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发病初期传染性较强,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
3、粪口传播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环境,若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或物体表面后未彻底洗手,经口摄入可能引发感染。家长处理患儿粪便后需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婴幼儿尿布应密封丢弃。
4、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重症手足口病。妊娠期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分娩时需做好产道消毒防护。
5、医源性传播医疗机构内若消毒不彻底,可能通过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部等媒介造成交叉感染。就诊时家长应避免患儿接触公共物品,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洗手,儿童玩具定期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密切接触者需观察10天。目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须立即就医。
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感染途径有胆道感染、门静脉系统感染、肝动脉系统感染、直接蔓延和外伤性感染。细菌性肝脓肿通常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1、胆道感染胆道感染是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感染途径。胆结石、胆管狭窄或胆道手术后可能引发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积和细菌繁殖。细菌可沿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形成脓肿。患者常伴有黄疸、寒战等症状。治疗需解除胆道梗阻,可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
2、门静脉系统感染腹腔内感染如阑尾炎、憩室炎等可引起门静脉系统感染。细菌通过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形成脓肿。这类患者多有腹腔感染病史,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灶,可选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3、肝动脉系统感染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情况下,细菌可通过肝动脉血流播散至肝脏。这类感染多表现为多发性小脓肿,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乏力等。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可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强效抗生素,必要时需进行血培养指导用药。
4、直接蔓延邻近器官感染如膈下脓肿、胆囊炎等可直接蔓延至肝脏。炎症穿透组织屏障侵入肝实质,形成局限性脓肿。患者可能出现局部压痛、肌紧张等体征。治疗需处理原发感染灶,可联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5、外伤性感染肝脏外伤或侵入性操作如肝穿刺活检后,细菌可直接经伤口进入肝脏。这类感染多有明确外伤史,脓肿多位于受伤部位。治疗需清创引流,可使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等针对皮肤常见菌群的抗生素,同时加强伤口护理。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营养摄入,可进食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羹、鱼肉粥等。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脓肿吸收情况,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预防方面应注意及时治疗腹腔感染,避免不洁饮食,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