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老年性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类型,其发生与遗传、慢性病、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年龄分布呈现明显的年龄相关性。65-74岁人群的患病率较低,但75岁后每增加5岁,患病率可能成倍上升。85岁以上高龄老人中,约三分之一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年龄增长导致神经元自然退化、脑血管病变积累、代谢功能下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痴呆的高危基础。除年龄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不佳,长期缺乏社交和脑力活动,也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部分早发型痴呆可能在50岁左右发病,但这类情况多与家族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属于相对少数。
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记忆力筛查,保持适度社交活动和脑力锻炼,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出现频繁遗忘近期事件、判断力下降、性格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均衡饮食中可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长期独处或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照料者需注意居家安全防护,为患者建立规律生活作息。
老年性痴呆通常分为轻度认知障碍期、轻度痴呆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四个阶段。
轻度认知障碍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受损,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可能出现重复提问、忘记约定事项等症状,但定向力和判断力相对保留。这一阶段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现象,但实际上是痴呆的早期预警信号。
轻度痴呆期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记忆障碍更加明显,可能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和计算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忘记重要事件、迷路或重复购买相同物品。此时工作能力和复杂家务活动开始受到影响,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维持。
中度痴呆期患者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远近记忆均受损,可能出现地点定向障碍和人物识别困难。患者可能无法独立完成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需要他人协助。这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妄想、激越或淡漠等。
重度痴呆期患者完全丧失认知功能,无法识别亲人,语言能力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患者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这一阶段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营养不良等。
老年性痴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家属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建议为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保持适当社交活动。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和深色蔬菜。同时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