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指标正常通常不能完全排除尿毒症,但尿毒症患者多数情况下肌酐水平明显升高。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需结合其他肾功能指标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水平可反映肾功能。健康人群肌酐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而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严重受损,肌酐清除率显著下降,血液中肌酐浓度往往超过正常值数倍。但早期慢性肾病或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肌肉量极少的老年人、长期卧床者,即使肾功能已明显减退,肌酐值仍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此时需结合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电解质等指标评估。
尿毒症诊断需满足肾功能持续恶化且伴随多系统症状,如严重贫血、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心包炎等。单纯肌酐正常但存在不明原因贫血、骨痛、皮肤瘙痒等症状时,仍需警惕肾功能不全可能。部分急性肾损伤患者肌酐上升速度滞后于实际肾功能损害,短期内肌酐值可能未达尿毒症标准,但已出现少尿、水肿等尿毒症表现。
建议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尤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夜尿增多等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尿常规、肾脏超声等检查。日常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适度水分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
尿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1、血液透析血液透析通过体外循环装置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每周需进行2-3次治疗,每次4-5小时。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衰竭患者,能有效缓解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需建立动静脉瘘或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并发症。
2、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透析液交换清除毒素。包括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和自动化腹膜透析两种模式。适合心血管功能不稳定者,可居家操作,但需严格预防腹膜炎。每日需更换透析液3-5次,可能引起蛋白质丢失和血糖波动。
3、肾移植肾移植是尿毒症的根本性治疗方法,包括活体移植和尸体供肾移植。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常见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移植肾功能存活率1年可达90%以上,但存在感染、恶性肿瘤等远期风险。需严格配型和术后随访。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纠正贫血、碳酸钙片控制高磷血症、硝苯地平控释片调节血压等。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血钙磷等指标,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残余肾功能保护可选用缬沙坦胶囊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5、饮食调整饮食调整需限制蛋白质摄入至0.6-0.8g/kg/天,优选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等。控制钠盐在3-5g/天,钾摄入低于2000mg/天,磷摄入800-1000mg/天。建议分5-6餐少量进食,补充水溶性维生素。需营养师定期评估调整方案,避免营养不良。
尿毒症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定期检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保持每日体重波动不超过1kg,记录尿量和血压变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预防感染和心血管事件。根据营养状态补充α-酮酸制剂或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维持适度运动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