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可通过控制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肾脏替代治疗、防治并发症等方式治疗。急性肾衰竭通常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控制原发病针对导致急性肾衰竭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需快速补液,失血性休克需输血扩容。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用甲泼尼龙片抑制免疫反应,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需碱化尿液并输注甘露醇注射液。肾后性梗阻需解除尿路梗阻,如留置导尿管或经皮肾造瘘。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常伴随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血钾超过6.5mmol/L需紧急处理,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对抗心肌毒性,同时使用胰岛素联合葡萄糖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严重酸中毒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但需警惕钠负荷过重。
3、营养支持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在0.6-0.8g/kg/d以减轻氮质血症,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同时保证每日30-35kcal/kg热量供给,以葡萄糖和脂肪乳注射液为主要能量来源。注意控制钠、钾、磷的摄入,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
4、肾脏替代治疗当出现严重尿毒症症状、难以纠正的高钾血症或容量负荷过重时需进行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普通血液透析更适合电解质紊乱的快速纠正。腹膜透析可作为儿童或血管条件差患者的替代方案。
5、防治并发症需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肾毒性较低的抗生素。预防应激性溃疡可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贫血严重者可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但需控制血红蛋白上升速度。同时需评估心功能,防止肺水肿发生。
急性肾衰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每日记录出入量并监测体重变化。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需遵循低盐、低钾、低磷原则,烹饪时用焯水法减少蔬菜中的钾含量。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观察尿量恢复情况。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所有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鉴别急性肾衰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需结合病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急性肾衰竭可能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引起,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性急性肾衰竭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1、病因差异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心衰,肾性因素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急性肾小管坏死则主要由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导致,常见于休克、败血症、造影剂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使用后。两者病因存在交叉,但肾小管坏死具有更明确的缺血或中毒诱因。
2、尿液检查急性肾衰竭中肾前性因素常表现为尿钠低于20mmol/L、尿渗透压高于500mOsm/kg,而急性肾小管坏死尿钠多超过40mmol/L、尿渗透压低于350mOsm/kg。肾小管坏死尿沉渣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肾小球疾病则可能出现血尿或蛋白尿。
3、血生化指标两者均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但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血肌酐上升速度更快,每日增幅可达44.2-88.4μmol/L。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可能出现BUN/Cr比值大于20:1,而肾小管坏死该比值通常正常或降低。
4、影像学表现超声检查对鉴别有帮助,急性肾小管坏死早期肾脏体积可正常或轻度增大,后期可能出现皮质回声增强。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可见肾盂积水或输尿管扩张。CT或MRI可进一步评估肾脏灌注情况及梗阻部位。
5、治疗反应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通过补液、改善循环后肾功能可迅速恢复,而急性肾小管坏死对容量复苏反应差,多需血液净化治疗。肾小管坏死恢复期常出现多尿现象,尿量增加先于肾功能改善,这一特征有助于鉴别。
日常护理中需严格记录出入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急性肾衰竭患者应定期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出现少尿或无尿时及时就医。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使用造影剂前需充分水化,必要时预防性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但需根据肾功能调整摄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