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损伤、蛋白质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等病理改变,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
1、感染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尿液中丢失大量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同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感染可能加重蛋白尿并诱发肾功能恶化。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2、血栓栓塞低蛋白血症导致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利尿治疗引起的血液浓缩,易形成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最为常见,肾静脉血栓可表现为突发腰痛和血尿。预防性抗凝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如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急性肾损伤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或药物肾毒性等因素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表现为少尿、水肿加重及血肌酐升高。需及时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血容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4、蛋白质营养不良长期大量蛋白尿导致负氮平衡,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和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需保证每日1-1.2g/kg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同时配合复方α-酮酸片补充必需氨基酸。
5、电解质紊乱利尿剂过度使用或肾小管功能受损可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或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需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调整利尿剂用量,必要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或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定期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或下肢肿胀等表现时及时就医。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预防接种时机选择,避免使用活疫苗。长期服用激素者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所有治疗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肾盂肾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尿路上行感染,其次为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和直接感染。肾盂肾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1、尿路上行感染尿路上行感染是肾盂肾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经尿道进入膀胱后,通过输尿管逆行至肾盂引发感染。女性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生此类感染,常见诱因包括尿路梗阻、导尿管使用或性生活。患者可能出现排尿灼热感、下腹坠胀,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和细菌。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
2、血行感染血行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细菌从身体其他感染灶经血液播散至肾脏。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存在皮肤感染、心内膜炎者风险较高。此类感染起病急骤,常伴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并控制原发感染灶。血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治疗周期较尿路上行感染更长。
3、淋巴道感染淋巴道感染较为少见,细菌通过盆腔与肾脏间的淋巴管扩散致病。常见于结肠炎、盆腔炎等邻近器官感染蔓延,可能伴有原发病的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治疗需联合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广谱抗生素,并处理原发炎症。腹部超声有助于判断感染范围,严重者需住院观察。
4、直接感染直接感染由肾脏邻近组织炎症直接蔓延或外伤导致,如肾周脓肿穿透、穿刺活检污染等情况。患者常有明确的局部疼痛和压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肾脏周围渗出。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药物,必要时行脓肿引流术。此类感染易导致肾包膜下血肿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5、特殊人群感染孕妇和儿童因生理结构特殊更易发生肾盂肾炎。妊娠期子宫压迫输尿管致尿流淤滞,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均可增加风险。孕妇宜选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B类抗生素,儿童需按体重调整阿奇霉素颗粒剂量。这两类人群出现发热伴腰痛应立即就医,避免发生脓毒血症或早产等严重后果。
预防肾盂肾炎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憋尿及会阴部清洁不当。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导尿管使用者需定期更换。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抵抗力。出现持续发热、恶心呕吐或意识改变等症状提示病情进展,须急诊处理。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防止进展为慢性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