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可能由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原因引起。这些病因多与心脏结构异常或电生理紊乱有关,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常见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引发剧烈胸痛伴冷汗。部分患者出现不典型牙痛或上腹痛。需立即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2、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易导致泵血功能丧失。电解质紊乱、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可能诱发。患者常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需立即电除颤。预防性用药有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胺碘酮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降低复发风险。
3、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或肥厚型心肌病引发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遗传因素、长期高血压未控制为主要诱因,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治疗需控制液体摄入,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螺内酯片改善心功能。
4、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血管壁中层。马凡综合征或高血压患者突发撕裂样胸痛,疼痛可向背部放射。急诊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前需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注射液控制血压和心率。
5、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主干。长期卧床、肿瘤患者多见,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咯血。需行肺动脉CT确诊,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抗凝,重症患者需溶栓治疗。
预防心源性猝死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限酒,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存在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应早期筛查,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擅自停用抗血小板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急救时尽早实施心肺复苏。
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措施主要包括立即心肺复苏、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呼叫急救服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症状,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1、立即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胸外按压应快速有力,按压深度约5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比例为2:30,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心肺复苏需要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2、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识别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发现心源性猝死患者后,应尽快获取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时需按照设备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皮肤上,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3、呼叫急救服务在实施抢救措施的同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援助。呼叫时应清晰说明患者情况、所在位置和已采取的抢救措施。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后可提供高级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静脉给药等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
4、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舌后坠或呕吐物阻塞气道。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必要时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为人工呼吸创造条件。呼吸道通畅有助于提高人工呼吸效果,维持患者血氧水平。
5、避免随意搬动患者除非环境不安全,否则抢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随意搬动患者。不恰当的移动可能导致患者伤情加重或影响抢救效果。如需转移患者,应保持身体平稳,特别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应在原地持续实施抢救措施。
心源性猝死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约10%。公众应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和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抢救成功后患者需接受全面检查和治疗,评估心脏功能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