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阶段时可能出现恶心症状。恶心可能与代谢废物蓄积、电解质紊乱、胃肠黏膜水肿等因素有关,主要见于慢性肾脏病3期以后。
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30-59毫升每分钟,此时肾脏排泄能力明显降低,尿素氮、肌酐等代谢产物开始蓄积。这些物质刺激胃肠黏膜可能引发轻度恶心,尤其在晨起或进食后加重,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口中有尿味等症状。此阶段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控制在0.6-0.8克每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同时监测血钾、血磷水平。
慢性肾脏病4-5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毫升每分钟,体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更为严重。恶心呕吐症状会持续存在且程度加重,可能伴有呃逆、腹胀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呕血或黑便。此时需进行低盐、低磷、低钾饮食,必要时采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或使用药用炭片、包醛氧淀粉等肠道吸附剂帮助排毒。尿毒症期患者往往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才能缓解症状。
肾病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时应记录发作频率与诱因,避免进食油腻或高蛋白食物。每日监测血压和尿量变化,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若恶心持续不缓解或伴随意识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透析患者需严格控水并注意透析充分性,必要时可通过调整透析液成分改善症状。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
1、病因机制肾病综合征可能与遗传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素有关。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糖尿病肾病因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可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患者常表现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液中可见细密泡沫。
2、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肾病常见于儿童,对激素治疗敏感;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病理类型需通过肾活检确诊,不同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3、诊断标准符合尿蛋白大于3.5克/24小时、血浆白蛋白低于30克/升即可临床诊断。需完善尿蛋白电泳、肾小球滤过率、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检查。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等继发因素,必要时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
4、并发症风险持续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显著增高;严重水肿可能引发急性肺水肿;长期蛋白丢失易合并细菌性腹膜炎。需监测D-二聚体、血气分析等指标,及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5、治疗原则基础治疗包括限盐、优质蛋白饮食,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片、他克莫司胶囊、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难治性病例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终末期需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保持每日蛋白质摄入0.8-1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蛋清等优质蛋白。水肿期需限制钠盐摄入低于3克/日,避免腌制食品。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劳累。注意监测血压和尿量变化,出现胸闷、少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长期服用激素者应定期检查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