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现状表现为需求持续增长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治疗可及性和质量存在地区差异。
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上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血液透析作为主要替代治疗方式,近年技术设备逐步普及,三甲医院普遍配备现代化透析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也已开展基础透析服务。透析患者五年生存率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减轻了部分经济负担。但透析资源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患者常需长途跋涉就医。透析频次不足、水质监测不严格等问题在部分基层机构仍存在。专业医护人员短缺导致医患比例失衡,个体化治疗和并发症管理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肾病患者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压控糖,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透析期间应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出现皮肤瘙痒或肌肉痉挛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家属需协助患者保持透析通路清洁干燥,遵医嘱补充造血原料和维生素。建立规律作息习惯,保持心态平稳对改善长期预后有积极意义。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
1、病因机制肾病综合征可能与遗传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素有关。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糖尿病肾病因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可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患者常表现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液中可见细密泡沫。
2、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肾病常见于儿童,对激素治疗敏感;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病理类型需通过肾活检确诊,不同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3、诊断标准符合尿蛋白大于3.5克/24小时、血浆白蛋白低于30克/升即可临床诊断。需完善尿蛋白电泳、肾小球滤过率、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检查。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等继发因素,必要时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
4、并发症风险持续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显著增高;严重水肿可能引发急性肺水肿;长期蛋白丢失易合并细菌性腹膜炎。需监测D-二聚体、血气分析等指标,及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5、治疗原则基础治疗包括限盐、优质蛋白饮食,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片、他克莫司胶囊、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难治性病例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终末期需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保持每日蛋白质摄入0.8-1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蛋清等优质蛋白。水肿期需限制钠盐摄入低于3克/日,避免腌制食品。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劳累。注意监测血压和尿量变化,出现胸闷、少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长期服用激素者应定期检查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