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等症状,可通过催吐导泻、补液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毒素蓄积、化学物质残留等原因引起。
1、细菌污染食用被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的食品后,可能出现持续水样腹泻伴脐周绞痛。需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轻症可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中重度需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等药物。
2、毒素蓄积误食含肉毒杆菌毒素或河豚毒素的食物时,会出现吞咽困难、复视等神经麻痹症状。此类中毒需立即洗胃并注射抗毒素血清,禁用常规止泻药物。发病6小时内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注射液,配合注射用甲钴胺营养神经。
3、化学残留农药或亚硝酸盐中毒常见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表现。需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亚甲蓝注射液为亚硝酸盐特效解毒剂。化学性中毒患者需监测肝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4、病毒感染诺如病毒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群体发病特征,表现为喷射状呕吐与低热。此类患者需隔离处理呕吐物,使用酪酸梭菌活菌片调节肠道菌群,呕吐严重时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5、过敏反应部分人群食用海鲜等致敏食物后,会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需立即服用氯雷他定片,严重过敏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过敏体质者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食物。
发生食物中毒后应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供检测,腹泻期间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饮食。日常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肉类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集体就餐场所需严格执行餐具消毒制度,出现多人同症状需立即上报疾控部门。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须及时就医。
食物中毒后可以适量吃米汤、稀粥、苹果泥、香蕉、蒸熟的胡萝卜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盐酸小檗碱片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一、食物1、米汤米汤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能量。食物中毒后胃肠功能较弱,米汤不会加重胃肠负担,适合作为初期恢复饮食的选择。米汤中的水分还能帮助补充因呕吐或腹泻丢失的体液,预防脱水。
2、稀粥稀粥比米汤稍稠,但仍属于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适合食物中毒后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时食用。稀粥可加入少量盐调味,帮助维持电解质平衡。煮粥时可选用大米、小米等易消化的谷物,避免加入油腻或高纤维食材。
3、苹果泥苹果泥含有果胶,能够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水分,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苹果中的天然糖分也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制作时应将苹果去皮蒸熟后捣成泥状,避免生冷刺激胃肠。苹果泥适合在呕吐停止后少量食用。
4、香蕉香蕉富含钾元素,能够帮助补充因腹泻丢失的电解质。香蕉质地柔软,易于消化,且含有一定糖分可提供能量。选择成熟度较高的香蕉,避免食用未完全成熟的香蕉以免加重胃肠不适。可将香蕉捣成泥状食用。
5、蒸熟的胡萝卜胡萝卜蒸熟后质地柔软,富含β-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肠黏膜。胡萝卜中的果胶成分也能帮助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制作时应将胡萝卜彻底蒸软,捣成泥状后少量食用,避免一次摄入过多。
二、药物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能够吸附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并覆盖保护胃肠黏膜,适用于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症状。该药物不被人体吸收,安全性较高,但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服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遵医嘱。
2、口服补液盐散口服补液盐散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够预防和纠正食物中毒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用时需按说明书比例配制,少量多次饮用。对于严重呕吐无法口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治疗。
3、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含有益生菌,能够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该药物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时使用。食物中毒后肠道菌群往往失调,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加速恢复。
4、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也是一种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症状。该药物需避光保存,服用时避免与高温食物同服。对于免疫力低下者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5、盐酸小檗碱片盐酸小檗碱片具有抗菌作用,对某些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抑制作用。该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推荐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掩盖病情或导致细菌耐药。
食物中毒后应遵循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普通饮食的渐进原则,避免过早食用油腻、辛辣、高纤维或生冷食物。恢复期间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稀释的果汁。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应立即就医。平时要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变质或未煮熟的食物,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从源头上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