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不算是大病,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椎间盘突出是脊柱退行性改变或外力损伤导致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
椎间盘突出属于脊柱退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多数患者仅有轻微腰痛或下肢麻木,通过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镇痛等非手术方式即可改善。急性期疼痛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缓解神经根水肿,配合牵引、针灸等康复手段促进髓核回纳。日常生活中需避免久坐、弯腰提重物等加重椎间盘压力的行为,加强腰背肌锻炼有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
少数患者因突出物严重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为会阴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需考虑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或开放性椎间盘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此类情况常伴随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复杂病理改变,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预防复发。长期未治疗的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足下垂等不可逆神经损伤。
椎间盘突出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睡硬板床减轻脊柱负荷,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急性期可短期使用腰围支撑,但长期佩戴可能削弱肌肉力量。游泳、小燕飞等低冲击运动能增强核心肌群保护作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至脊柱外科评估手术指征。
皮肤瘙痒可能是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常见诱因包括皮肤干燥、过敏反应、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等。瘙痒程度与持续时间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轻微短暂瘙痒多与皮肤屏障受损有关,持续加重的全身性瘙痒则需警惕系统性疾病。
1、皮肤干燥秋冬季节皮脂分泌减少或过度清洁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现为局部脱屑伴轻度瘙痒。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避免水温过高及碱性洗浴产品。老年人群因皮脂腺萎缩更易出现冬季瘙痒症,每日保湿护理可缓解症状。
2、过敏反应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会引发组胺释放,导致荨麻疹或接触性皮炎,特征为瘙痒性风团或红斑。常见于特应性体质人群,需通过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严重者需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
3、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皮肤神经末梢及微血管,引发顽固性瘙痒,好发于会阴及下肢。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合并真菌感染加重症状。确诊需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治疗需规范使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同时加强皮肤护理。
4、肝胆疾病胆汁淤积时胆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表现为手掌足底为主的瘙痒,伴黄疸及陶土样便。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胆管结石等疾病需通过肝功能、腹部超声确诊。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胆汁淤积,严重瘙痒可用消胆胺吸附胆酸。
5、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导致尿素等代谢产物通过汗液排出,刺激皮肤产生全身性瘙痒,夜间尤为明显。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需监测肌酐和尿素氮指标。治疗包括优化透析方案、使用加巴喷丁调节神经敏感性,局部涂抹薄荷脑缓解症状。
日常应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继发感染,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控制洗澡频率和水温。中重度瘙痒持续两周以上,或伴随体重下降、发热、黄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排查恶性肿瘤、血液病等重大疾病。记录瘙痒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