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情轻重差异较大,多数轻症患者预后良好,但重症可能危及生命。心肌炎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炎症范围、是否合并并发症、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多数心肌炎患者表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常见于病毒感染后1-3周出现乏力、胸闷、心悸等不适,通过充分休息和对症治疗可在数周内恢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代偿表现,这类情况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并配合营养心肌药物治疗。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ST-T改变或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可见阶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心脏结构通常无显著变化。
少数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起病急骤,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等危重情况。这类患者常伴有持续高热、难以纠正的低血压、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心肌酶谱显著升高,心脏收缩功能严重受损。暴发性心肌炎需要立即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治疗等综合救治,病死率相对较高。部分幸存者可能遗留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
心肌炎患者康复期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恢复运动应循序渐进,从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开始,3-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心悸加重或新发水肿时应及时复诊,警惕病情反复可能。
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毒素暴露等原因引起。心肌炎通常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疲劳、下肢水肿等症状。
1、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心肌炎最常见的原因,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可侵犯心肌细胞。病毒直接损伤心肌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后持续心悸。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医生可能开具辅酶Q10、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药物。
2、细菌感染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可通过毒素或血行播散引发心肌炎。这类患者常有原发感染灶如咽喉肿痛,伴随心肌损伤时会出现胸闷加重。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抗生素,心肌受累时需限制体力活动。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产生攻击心肌的自身抗体。这类心肌炎进展较隐匿,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逐渐明显。治疗需控制原发病活动度,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4、药物反应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可能引发药物性心肌炎。通常在用药后出现心动过速,停药后多数可逆转。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
5、毒素暴露长期酒精滥用、重金属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导致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有明确接触史,伴随其他器官损害表现。治疗关键是脱离暴露源,严重者需血液净化。
心肌炎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急性期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竞技性体育活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心肌修复,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及时复诊。恢复期每3-6个月需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