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输血治疗、骨髓移植等方式治疗。贫血通常由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增加富含铁元素的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食物摄入,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富含叶酸的绿叶蔬菜和富含维生素B12的蛋奶制品。地中海贫血患者应避免高铁饮食,溶血性贫血需限制蚕豆等诱发溶血的食物。
2、补充铁剂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片和维生素B12注射液。铁剂可能引起黑便、便秘等不良反应,应与维生素C同服但避免与钙剂、茶同服。
3、治疗原发病月经过多引起的贫血需治疗妇科疾病,消化道出血需控制溃疡或肿瘤,肾性贫血需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用糖皮质激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使用来那度胺胶囊。慢性病贫血应重点控制感染、风湿等基础疾病。
4、输血治疗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重度贫血或急性失血患者需输注浓缩红细胞。地中海贫血需定期输血配合去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需经辐照处理。输血可能引起发热、过敏等反应,多次输血需警惕铁过载,必要时应使用地拉罗司分散片祛铁。
5、骨髓移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某些类型白血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预处理阶段使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移植后需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基因治疗已应用于β地中海贫血,需在专业移植中心进行。
贫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缺铁性贫血患者烹饪建议使用铁锅,巨幼细胞性贫血需戒酒,溶血性贫血应预防感染。出现心悸、头晕加重应及时就医,长期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孕妇贫血需在产科和血液科共同指导下治疗。
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使用维生素B12、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等方式治疗。贫血通常由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慢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失血过多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同时补充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等是良好来源。避免饮茶或咖啡与含铁食物同食,可能抑制铁吸收。长期素食者需注意均衡摄入豆类、坚果等植物性铁源。
2、补充铁剂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铁剂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建议餐后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避免铁过量。铁剂治疗需持续至铁储备恢复,通常需要数月时间。
3、使用维生素B12甲钴胺片、维生素B12注射液、腺苷钴胺片等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常与萎缩性胃炎或吸收障碍有关,可能需要长期补充。严重缺乏时可先采用注射给药,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维持。
4、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适用于肾性贫血或化疗相关贫血。该药物需皮下注射,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压及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血红蛋白上升过快。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头痛等。
5、输血严重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输血可快速改善组织缺氧,但存在过敏反应、感染等风险。慢性贫血患者应尽量避免频繁输血,以防铁过载。输血后需监测生命体征及有无不良反应。
贫血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改善血液循环,但需根据体力状况调整强度。日常注意观察有无头晕、心悸等症状加重,定期复查血常规。烹饪使用铁制炊具可增加膳食铁含量,同时保证蛋白质摄入以支持造血。避免长期接触苯等造血毒性物质,女性月经量过多者需妇科就诊排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