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筋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扭伤通常由外力作用导致韧带或肌肉损伤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1、休息制动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固定患处,使用弹性绷带或支具限制关节运动。下肢扭伤建议拄拐减轻负重,上肢扭伤可用三角巾悬吊。制动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而定,一般需要保持2-3周,严重者需延长至4-6周。过早活动可能加重损伤或导致慢性不稳定。
2、冷敷热敷损伤后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用热水袋或红外线理疗灯,温度控制在40-45℃为宜。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感觉异常者需谨慎使用。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疼痛,严重肿胀者可短期服用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外用药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复方南星止痛膏,但皮肤破损处禁用。肌肉痉挛明显时可用盐酸乙哌立松片松弛肌肉。
4、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进行超声波治疗促进组织修复,慢性期采用中频电刺激增强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恢复阶段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牵拉训练,配合平衡垫和弹力带锻炼。水中运动对负重关节损伤尤为适宜,能减轻关节压力同时增强稳定性。
5、手术治疗对于韧带完全断裂或关节不稳定者,需行韧带重建术或关节囊修补术,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合并撕脱骨折且移位明显时,需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康复周期较长,通常需要3-6个月系统功能锻炼才能恢复运动能力。
扭伤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合成。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日常活动时建议佩戴护具保护关节,避免重复损伤。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关节卡压感应及时复查,排除半月板损伤等并发症可能。睡眠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手腕扭伤一般需要2-6周恢复,实际时间受到损伤程度、康复措施、年龄、基础疾病、护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损伤程度轻度扭伤仅涉及韧带轻微拉伤,局部肿胀和疼痛较轻,通常2-3周可恢复。中度扭伤伴随韧带部分撕裂,关节稳定性受影响,需4-6周修复。重度扭伤可能出现韧带完全断裂或合并骨折,恢复期可能超过6周,需影像学评估后制定方案。
2、康复措施急性期采用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可缩短恢复时间。恢复期进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渐进性力量练习有助于功能重建。未规范治疗可能导致慢性疼痛或关节不稳,延长康复周期。
3、年龄因素青少年组织修复能力强,轻度扭伤约2周即可恢复。中老年人因血液循环减缓及退行性改变,相同损伤可能需要3-4周。合并骨质疏松者恢复期可能额外延长1-2周。
4、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微循环障碍可能延缓组织修复,需加强血糖监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同步控制原发病,避免炎症加重腕关节损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愈合速度通常较慢。
5、护理方式早期避免负重和扭转动作可防止二次损伤。使用护腕支具提供稳定性但不宜长期依赖。热敷应在肿胀消退后开始,过早热敷可能加重渗出。营养摄入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合成。
恢复期间建议保持适度活动避免关节僵硬,可进行抓握毛巾、腕关节屈伸等低强度训练。若6周后仍存在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需排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等复杂情况。日常注意避免手腕过度负荷,提重物时保持中立位,运动前充分热身能有效预防扭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