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白血病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检查。白血病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筛查白血病的初步手段,通过观察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与形态变化,可发现异常增高或降低的指标。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并伴随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该检查无需空腹,采血后1-2小时即可获取结果,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金标准,通过髂骨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液,观察造血细胞形态与比例。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异常增生,正常造血受抑制。检查前需局部麻醉,术后需压迫止血,可能出现短暂胀痛。结果需结合免疫分型与遗传学检查综合判断。
3、流式细胞术检查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骨髓或血液中细胞表面标记物,明确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区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该技术可识别微量残留病灶,对分型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检查需使用荧光标记抗体,结果分析需专业血液病理医师完成。
4、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测白血病相关染色体异常,如费城染色体、t8;21易位等,对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需培养骨髓细胞后制备染色体标本,检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需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提高检出率,尤其适用于复杂核型分析。
5、基因检测基因检测能发现FLT3、NPM1、CEBPA等基因突变,辅助白血病分子分型和危险度分层。二代测序技术可同时筛查数百种基因变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检测需提取骨髓或血液DNA,报告周期较长,结果需由血液专科医生结合临床解读。
怀疑白血病时应尽早就诊血液科,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检查期间保持充足营养,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注意口腔与皮肤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感染风险,出现高热或严重出血需立即急诊处理。所有检查需在医生指导下有序进行,避免自行解读报告延误治疗。
急性白血病可通过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白血病通常由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注射用长春新碱等。化学治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化学治疗通常分为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
2、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异常蛋白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于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急性髓系白血病伴FLT3突变者可考虑使用米哚妥林胶囊。靶向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适用人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白血病细胞。常用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治疗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以及CAR-T细胞免疫疗法。免疫治疗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严密监测。免疫治疗对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具有较好效果。
4、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输注健康造血干细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根据干细胞来源可分为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寻找合适供者,移植后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并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治疗选择。
5、支持治疗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措施,帮助患者度过治疗相关并发症期。严重贫血时可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减少时需输注单采血小板。粒细胞缺乏期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他啶。支持治疗可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提高患者对强化治疗的耐受性。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等,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探视以降低感染风险。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