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反复发热、异常出血、骨关节疼痛、贫血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需警惕白血病可能。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主要表现有不明原因发热持续1周以上、皮肤瘀点或鼻出血等出血倾向、胸骨压痛或关节肿胀、面色苍白或乏力等贫血症状、颈部或腋下无痛性肿块等。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检查。
1、反复发热白血病患者因正常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缺陷,易出现反复感染性发热。体温多波动在38-39℃,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伴随盗汗或体重下降。需与普通感冒鉴别,若发热持续1周以上且无明确感染灶,应排查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常用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
2、异常出血血小板减少会导致皮肤出现针尖样出血点、牙龈渗血或月经量增多,严重时有呕血、血便等内脏出血表现。这与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有关,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医生可能建议输注血小板悬液,或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
3、骨关节疼痛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可引起胸骨、胫骨等部位压痛,儿童多见膝关节肿胀疼痛。疼痛夜间加重且止痛药效果有限,X线检查可能显示骨质疏松。这种情况需通过骨髓活检确诊,治疗采用注射用地西他滨等去甲基化药物。
4、贫血症状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可能与红细胞生成减少有关,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患者会感到乏力、头晕甚至晕厥,输血可暂时改善症状。长期需配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刺激造血,同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等铁剂。
5、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出现无痛性肿块,直径超过2厘米且质地较硬时需重视。这是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组织的表现,肿块增长较快且不易推动。超声检查可见皮髓质分界不清,确诊后需采用注射用环磷酰胺等联合化疗方案。
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等。注意观察有无新发出血点或发热情况,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和放射线。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贫血患者活动时需家属陪同防止跌倒。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须立即急诊。
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较大,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具体与白血病类型、分期、治疗方案及个人体质有关。
慢性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规范治疗下部分患者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部分甚至接近正常寿命。急性白血病未经治疗生存期通常仅数月,但通过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愈率较高,5年生存率超过80%。生存时间还受年龄、基因突变、治疗反应等因素影响,年轻患者、对治疗敏感者预后更好。治疗过程中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影响生存期,需严格预防。
白血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穿刺,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保持积极心态,避免感染源接触,注意口腔和会阴清洁。出现发热、出血倾向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