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判断贫血主要看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核心指标。贫血的常见类型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
1、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贫血最直接的指标,成年男性低于120克每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每升可诊断为贫血。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其浓度降低会导致组织缺氧,可能引发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减少伴随红细胞体积缩小,而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减少伴随红细胞体积增大。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辅助判断贫血程度,正常范围为男性4.0-5.5×10^12每升,女性3.5-5.0×10^12每升。计数降低提示贫血,但需结合血红蛋白浓度综合判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而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的计数下降。
3、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反映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百分比,正常值为男性40%-50%,女性35%-45%。数值降低提示贫血可能,但脱水等情况会导致假性升高。慢性病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压积轻度降低,往往伴随慢性炎症指标异常。
4、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可区分贫血类型,正常值为80-100飞升。体积减小常见于缺铁性贫血,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减小,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贫血可能出现体积明显增大。
5、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值为0.5%-1.5%。计数增高提示溶血或失血后造血活跃,降低提示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显著降低,而急性失血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增高。
发现贫血指标异常时,建议完善铁代谢、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可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重度贫血患者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避免自行服用补血制剂。
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三项指标。白血病可能影响造血系统功能,导致这三项指标出现异常变化。
1、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出现明显升高或降低。急性白血病常伴随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持续增高。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幼稚细胞比例增高是白血病的重要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感染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注射用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2、血红蛋白浓度白血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常低于正常范围,表现为贫血。贫血程度与白血病类型和病程有关,可能逐渐加重。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有关,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等药物治疗,同时可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
3、血小板计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通常减少,严重时可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减少可能与骨髓巨核细胞受抑制、血小板破坏增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刷牙。
白血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病情变化。日常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