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的血液检查,通过分析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帮助判断感染、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反映机体免疫状态,正常值为4-10×10⁹/L。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异常增高或降低。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男性正常值为4.3-5.8×10¹²/L,女性为3.8-5.1×10¹²/L。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慢性缺氧可能导致代偿性增多。长期吸烟者红细胞值可能偏高。
3、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携氧蛋白,男性正常值为130-175g/L,女性为115-150g/L。数值降低见于各种贫血,升高见于脱水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居民血红蛋白值通常高于平原地区人群。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正常值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引起,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急性失血后。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抵抗细菌感染的主力军。急性细菌感染时比例显著升高,某些病毒感染或放射线暴露后可能降低。化疗患者需定期监测中性粒细胞以防严重感染。
血常规检查需空腹采血,但无须严格禁水。检查前24小时应禁酒,避免高脂饮食。女性月经期可能影响红细胞相关指标,建议避开经期检查。若结果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复查或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日常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避免过度节食。
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三项指标。白血病可能影响造血系统功能,导致这三项指标出现异常变化。
1、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出现明显升高或降低。急性白血病常伴随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持续增高。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幼稚细胞比例增高是白血病的重要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感染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注射用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2、血红蛋白浓度白血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常低于正常范围,表现为贫血。贫血程度与白血病类型和病程有关,可能逐渐加重。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有关,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等药物治疗,同时可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
3、血小板计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通常减少,严重时可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减少可能与骨髓巨核细胞受抑制、血小板破坏增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刷牙。
白血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病情变化。日常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