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萎缩、毛囊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不良反应,长期或不当使用还可能诱发全身性副作用。激素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量和疗程,避免自行滥用。
激素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迅速缓解皮肤症状,但过度使用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短期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常见于面部或皮肤褶皱部位。部分患者用药后诱发毛囊炎或痤疮样皮疹,与激素刺激毛囊皮脂腺分泌有关。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可能导致真皮层胶原纤维断裂,表现为皮肤萎缩纹,停药后难以完全恢复。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典型不良反应,表现为停药后原有皮损复发或加重,伴随灼热感、紧绷感等不适。全身性副作用多见于大面积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库欣综合征样表现,如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儿童皮肤吸收率高,更易出现生长抑制或肾上腺轴抑制。真菌或细菌感染风险增加与激素免疫抑制作用相关,合并感染时需先抗感染再调整激素方案。
使用激素类药物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皮肤状态,避免突然停药。非面部皮损建议采用间歇疗法,如用药2周后暂停1周。配合医学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优先选择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出现灼痛、化脓等感染征兆应立即就医,必要时联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日常避免搔抓刺激,防晒有助于减少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