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通常能较快改善贫血症状,但具体效果取决于贫血类型和严重程度。输血主要用于急性失血或严重贫血的紧急纠正,对慢性贫血需结合病因治疗。
输血能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通常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可观察到症状缓解,如头晕、乏力减轻。对于急性大出血导致的贫血,输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可快速恢复血容量和携氧能力。但输血仅能暂时改善指标,无法根治贫血病因,如缺铁性贫血仍需补铁治疗。
部分特殊类型贫血输血效果有限,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需要重复输血。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能加重溶血,需严格配型。输血存在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风险,非必要情况应避免频繁输血。慢性肾性贫血患者需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贫血患者输血后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日常需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深色蔬菜。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按医嘱服用铁剂或造血原料补充剂。出现心悸、气促加重需及时复诊。
O型血患者输血时一般只能输O型血。O型血的红细胞上没有A抗原和B抗原,但血浆中含有抗A和抗B抗体,若输入其他血型可能引发溶血反应。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作为万能供血者输给其他血型,但O型血患者接受输血时需严格匹配同型血。
O型血人群的红细胞缺乏A、B抗原,因此理论上可向A型、B型或AB型受血者提供红细胞需去除血浆中的抗体。但O型血患者自身输血时,若输入A型、B型或AB型血液,其血浆中的抗A、抗B抗体会攻击外来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导致红细胞破裂。这种急性溶血反应可能表现为寒战、腰痛、血红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临床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即使同为O型血也需确认Rh血型匹配,Rh阴性O型血患者只能接受Rh阴性O型血。对于存在不规则抗体的特殊患者,还需进行更详细的抗体筛查。
在战地急救或血源短缺等极端情况下,O型Rh阴性血可能作为临时替代方案输注给其他血型患者,但需严格控制输注量并监测溶血反应。现代输血医学强调成分输血,O型血患者应优先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或O型血小板等成分血制品。长期需输血治疗的O型血患者,建议提前储备自体血或通过亲属定向献血降低免疫风险。输血后需密切观察24小时,出现发热、黄疸或尿色加深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