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误区主要有忽视症状、过度归因于性格、排斥药物治疗、混淆多动与调皮、忽视共患病等。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需科学干预而非简单管教。
1、忽视症状部分家长将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视为儿童天性,未及时就医。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持续注意力缺陷、多动及情绪失控,可能影响学习与社会功能。建议家长记录行为表现,由专业医生评估,必要时采用行为疗法或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等药物干预。
2、过度归因于性格将多动症归咎为懒惰或故意捣乱是典型误区。该病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相关,非意志力能控制。家长需理解神经生物学基础,避免惩罚性教育。行为矫正训练结合托莫西汀胶囊治疗可改善执行功能。
3、排斥药物治疗部分家长担忧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治疗。实际上,盐酸哌甲酯控释片等药物经规范使用安全性良好,能显著改善注意力。家长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不可因噎废食延误干预时机。
4、混淆多动与调皮正常儿童活泼好动具有情境选择性,而多动症行为跨场景持续存在。家长需观察症状是否在家庭、学校等不同环境均出现,持续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专业评估可借助Conners量表等工具鉴别。
5、忽视共患病约半数多动症儿童合并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共患病。单纯纠正多动行为而不处理共患病效果有限。家长应配合医生全面评估,必要时联合使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等药物综合治疗。
家长需建立科学认知,避免将多动症道德化或简单化。日常可通过结构化日程安排、正向行为强化帮助儿童,如使用可视化任务清单、设置短期奖励机制。保证充足睡眠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饮食有助于神经发育,但不可替代专业治疗。定期复诊评估疗效,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干预方案是关键。
家长可通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口腔黏膜湿润度及前囟凹陷程度等指标判断小儿腹泻后是否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尿量略减少、口唇稍干,重度脱水可能出现眼窝凹陷、无尿、嗜睡甚至休克。
患儿尿量明显减少是脱水的早期信号。腹泻导致体液丢失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生成以维持血容量。家长可记录6-8小时内尿布更换次数,婴儿少于6片或儿童无排尿需警惕。同时触摸手脚温度,四肢发凉提示循环不良。这种情况需要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如口服补液盐散Ⅲ,并密切监测尿量恢复情况。
皮肤弹性测试能反映组织灌注状态。用拇指和食指轻捏腹部皮肤,松开后回弹超过2秒说明脱水。伴随症状包括哭时泪少、眼睑干燥,此时体内水分丢失已达体重5%。需立即增加补液量,可选用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溶解后分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诱发呕吐。
口腔黏膜干燥呈黏腻感是典型表现。用清洁棉签轻拭舌面,无唾液附着或舌面出现裂纹提示中度脱水。患儿可能拒绝进食并伴有呼吸急促,此时血钠浓度往往异常。应当调整补液方案,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评估。
前囟凹陷仅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在患儿安静时触摸头顶部,明显凹陷如小坑说明严重脱水。伴随意识改变如烦躁或萎靡时,提示脱水超过体重10%,可能已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须紧急送医处理,途中可继续口服补液盐溶液维持,禁用含糖饮料以防加重腹泻。
维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需注意补液温度接近体温,每次5-10毫升少量频服。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稀释奶粉浓度。恢复期饮食选择香蕉、米汤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所有补液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抽搐等症状必须立即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