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通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口腔黏膜湿润度及前囟凹陷程度等指标判断小儿腹泻后是否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尿量略减少、口唇稍干,重度脱水可能出现眼窝凹陷、无尿、嗜睡甚至休克。
患儿尿量明显减少是脱水的早期信号。腹泻导致体液丢失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生成以维持血容量。家长可记录6-8小时内尿布更换次数,婴儿少于6片或儿童无排尿需警惕。同时触摸手脚温度,四肢发凉提示循环不良。这种情况需要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如口服补液盐散Ⅲ,并密切监测尿量恢复情况。
皮肤弹性测试能反映组织灌注状态。用拇指和食指轻捏腹部皮肤,松开后回弹超过2秒说明脱水。伴随症状包括哭时泪少、眼睑干燥,此时体内水分丢失已达体重5%。需立即增加补液量,可选用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溶解后分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诱发呕吐。
口腔黏膜干燥呈黏腻感是典型表现。用清洁棉签轻拭舌面,无唾液附着或舌面出现裂纹提示中度脱水。患儿可能拒绝进食并伴有呼吸急促,此时血钠浓度往往异常。应当调整补液方案,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评估。
前囟凹陷仅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在患儿安静时触摸头顶部,明显凹陷如小坑说明严重脱水。伴随意识改变如烦躁或萎靡时,提示脱水超过体重10%,可能已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须紧急送医处理,途中可继续口服补液盐溶液维持,禁用含糖饮料以防加重腹泻。
维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需注意补液温度接近体温,每次5-10毫升少量频服。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稀释奶粉浓度。恢复期饮食选择香蕉、米汤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所有补液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抽搐等症状必须立即急诊救治。
手足口病的严重程度可通过观察发热程度、皮疹分布、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及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早期判断。若孩子持续高热、皮疹密集或累及躯干、精神萎靡、拒食呕吐或出现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提示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轻症患儿通常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下,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红色丘疹,疱疹数量较少且局限于四肢末端。患儿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食和玩耍,无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这类情况可通过居家护理缓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疱疹,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适当补充水分。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且退热效果差,皮疹迅速增多并蔓延至臀部、躯干甚至颜面部,疱疹形态较大或融合成片。患儿表现为异常烦躁或嗜睡,进食饮水明显减少,伴随频繁呕吐、肢体无力或抽搐。部分患儿会出现呼吸增快、四肢发凉、皮肤花纹等循环障碍表现,提示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或心肌炎,需紧急医疗干预。
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温变化、皮疹进展及行为表现,记录进食量和排尿次数。重症高危因素包括3岁以下幼儿、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或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无论病情轻重,出现拒食导致脱水、疱疹化脓感染或发热超过3天未退等情况,均应及时就诊。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用品需单独消毒,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