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患儿日常护理需注重康复训练、营养支持、皮肤管理、预防并发症及心理疏导。护理措施需根据患儿功能障碍程度个体化调整,并坚持长期规律进行。
1、康复训练每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挛缩,采用Bobath疗法抑制异常姿势。针对肌张力异常选择抗重力体位摆放,配合低频电刺激改善运动功能。家长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学习被动牵拉手法,训练频率建议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重度患儿可使用矫形器辅助维持功能体位。
2、营养支持吞咽困难患儿采用稠糊状食物,进食时保持45度半卧位。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曲线,必要时通过鼻胃管补充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每日饮水量根据活动量调整。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避免误吸导致肺炎。
3、皮肤管理长期卧床患儿每2小时翻身一次,骨突部位使用减压敷料。大小便失禁后立即清洁,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洗澡水温控制在38-40℃,避免用力擦洗痉挛部位。家长需每日检查足跟、骶尾等易压疮区域,发现皮肤发红应及时处理。
4、并发症预防定期进行肺部叩击排痰,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癫痫患儿按时服用丙戊酸钠口服溶液,避免声光刺激。脊柱侧弯患儿需佩戴矫形支具,每半年复查X线。家长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家中备好吸痰设备。
5、心理疏导通过图片交换系统帮助非言语患儿表达需求,采用结构化教育减少焦虑。避免过度保护限制活动能力发展,鼓励参与适龄游戏互动。家长可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有助于稳定情绪行为。
护理过程中需定期复诊评估发育进度,康复训练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保持居住环境无障碍改造,选择防滑地板和圆角家具。注意观察发热、呕吐等异常症状,及时与康复团队沟通调整方案。建立患儿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用药反应和功能变化,为长期管理提供依据。
脑性瘫痪主要由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产后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胎儿脑发育异常、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脑性瘫痪是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
1、产前因素胎儿期脑发育异常是重要诱因,可能与孕妇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有关,这些病原体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孕妇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长期缺氧也可能造成脑损伤。部分病例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如COL4A1基因突变可导致脑血管发育畸形。
2、围产期缺氧分娩过程中急性缺氧是明确致病因素,新生儿窒息时脑组织对缺氧敏感,尤其基底节区易受损。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产科急症导致供氧中断,缺氧缺血性脑病可遗留永久性运动障碍。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见于胎龄小于32周的极低体重儿,未成熟的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差是主要发病机制。
3、新生儿重症黄疸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节,引发胆红素脑病是传统致病原因。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疾病导致胆红素急剧升高,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风险显著增加。现今随着蓝光治疗和换血疗法的普及,此类原因所致脑瘫比例已明显下降。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产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可直接破坏脑实质,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体为B族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后炎症反应导致脑水肿、血管炎性改变,继发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脑积水。部分病例遗留痉挛性双瘫或偏瘫等后遗症,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异常。
5、创伤性因素分娩时产伤导致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内出血,机械性损伤脑组织。难产时使用产钳助产可能引起大脑镰或小脑幕撕裂,出血量较大时可形成脑疝。新生儿期严重颅脑外伤、坠落伤等意外事件也可能成为获得性脑瘫的诱因,CT检查可见明确出血灶或脑挫裂伤。
预防脑性瘫痪需重视孕期保健,定期产检筛查妊娠并发症,避免接触致畸因素。分娩时加强胎心监护,新生儿出现窒息及时复苏,早产儿需特别注意胆红素监测。对已确诊患儿应早期开展康复训练,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改善运动功能,必要时使用巴氯芬片、盐酸替扎尼定片等药物缓解肌张力,严重痉挛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