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可能由胆囊结石、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血管病变、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是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胆绞痛,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胆道感染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可引发急性胆囊炎。细菌通过胆总管进入胆囊,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右上腹痛伴寒战高热。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胆汁淤积长期禁食、妊娠等因素使胆汁浓缩淤积,化学性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常见于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患者,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可通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促进胆汁排泄,配合低脂饮食改善症状。
4、血管病变胆囊动脉栓塞或粥样硬化导致胆囊缺血坏死,发展为坏疽性胆囊炎。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凶险需紧急手术。术前可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胆汁分泌,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
5、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寄居胆道系统可诱发慢性胆囊炎。虫体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导致胆管上皮增生。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隐痛伴腹泻。治疗需口服吡喹酮片驱虫,配合胆舒胶囊利胆。
胆囊炎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每餐适量进食可促进胆汁规律排放。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低脂优质蛋白摄入。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囊情况,出现持续疼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淡水鱼虾等可能携带寄生虫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