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正常脉搏为每分钟60-100次,脉搏异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药物影响、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或饮用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脉搏增快,通常休息后可自行恢复。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脉搏可能比孕前增快10-20次/分钟。这些情况无须特殊处理,消除诱因后脉搏可逐渐恢复正常范围。
2、药物影响服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则可能引起心动过缓。部分抗抑郁药、甲状腺激素制剂也会影响脉搏频率。若怀疑药物导致脉搏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3、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常伴随脉搏异常,可能表现为脉搏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脉搏细弱,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见脉搏强弱不等。这类情况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针对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手术治疗。
4、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常出现持续性脉搏增快;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导致脉搏减慢。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心率调节,肾上腺肿瘤分泌过多儿茶酚胺也会导致阵发性心动过速。控制原发病是改善脉搏异常的关键。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现心脏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心悸伴脉搏增快但无器质性病变。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可能出现代偿性脉搏加快。这类情况可通过心理疏导、生物反馈训练等方式改善。
日常监测脉搏时应选择安静环境,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桡动脉处计数1分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限制咖啡因摄入。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血糖管理。若反复出现脉搏低于50次/分或超过100次/分,或伴有胸闷、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运动员等长期锻炼者可能出现生理性心动过缓,若无不适症状通常无须干预。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跳每分钟60-100次。心跳频率受年龄、运动状态、情绪、药物等因素影响,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等类型。
1、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或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若无头晕、乏力等症状通常无须治疗。病理性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增高、心肌炎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2、窦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生理性原因包括运动、紧张、饮酒等。病理性原因常见于发热、贫血、甲亢、心力衰竭等。持续性心动过速可能引发心悸、胸闷,需心电图检查明确类型。
3、房性心律失常心房异常电活动导致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颤等。可能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心慌,长期房颤可能增加卒中风险。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需抗凝治疗预防血栓。
4、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起源的异常心律,如室性早搏、室速等。可能引起头晕、黑朦甚至晕厥,严重时可进展为室颤导致猝死。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需药物或植入式除颤器治疗。
5、心脏传导阻滞心脏电信号传导延迟或中断,按严重程度分三度。二度以上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跳过慢、乏力,严重者需安装心脏起搏器。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炎、退行性变等,需动态心电图监测。
日常监测脉搏时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1分钟。规律作息、控制血压血糖、避免过量咖啡因有助于维持正常心率。出现持续心悸、晕厥或脉搏低于40次/分钟、超过120次/分钟时需及时就医。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帮助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和病因。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美托洛尔、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病例需考虑射频消融或起搏器植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