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疗法、穴位贴敷等中医方法改善症状。
中药内服常用辛夷清肺饮、苍耳子散、通窍鼻炎片等方剂,辛夷清肺饮具有疏风清热功效,适用于肺经风热型鼻窦炎。苍耳子散能宣通鼻窍,对鼻塞流涕效果明显。通窍鼻炎片含白芷、薄荷等成分,可缓解头痛鼻塞。针灸常选取迎香、印堂、合谷等穴位,迎香穴位于鼻翼旁,直接刺激可改善鼻腔通气。印堂穴在两眉中间,针刺能减轻前额胀痛。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有通调头面气血作用。穴位贴敷多用白芥子、细辛等辛温药物研末调制,敷贴于大椎、肺俞等背部穴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
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防寒,坚持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症状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复查。
洗鼻一般不会引发鼻窦炎,但操作不当可能增加风险。鼻窦炎可能与感染、过敏、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
正确洗鼻通常有助于清除鼻腔分泌物和过敏原,降低鼻窦炎发生概率。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洗鼻器具时,需注意水温接近体温、水流压力适中,避免将液体冲入鼻窦开口。洗鼻后保持头部直立,轻柔擤鼻可减少液体残留。
感染是鼻窦炎最常见原因,细菌或病毒侵入鼻窦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诱发鼻黏膜水肿,阻塞鼻窦开口。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会阻碍鼻窦通气引流。免疫力低下、游泳呛水、牙源性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保持室内空气湿润,过敏人群需远离致敏原。出现持续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