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每升可诊断为糖尿病。血糖异常可能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饮食不当、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需通过胰岛素注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日常需监测血糖并避免高糖饮食。
2、胰岛素抵抗肥胖、代谢综合征等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常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黑棘皮症、乏力等症状,可使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西格列汀等药物改善。减重和规律运动是基础干预措施。
3、饮食不当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会加重胰腺负担,属于可逆性因素。建议控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在130-200克,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等,避免含糖饮料和精制糕点。
4、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配合抗阻训练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
5、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HLA-DQ基因变异与1型糖尿病相关。此类人群应从青少年期开始定期筛查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延缓发病。
确诊糖尿病后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包括每日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建议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优质蛋白等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并发症筛查,出现视力模糊、手足麻木等症状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戒烟限酒,有助于血糖稳定。
血糖高一般可以打胰岛素,具体需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决定。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存在急性并发症等情况。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功能衰竭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处于妊娠期时,通常需要胰岛素干预。胰岛素能快速降低血糖,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和器官的损害。使用前需由医生评估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制定个性化方案。注射时需规范操作避免皮下硬结,定期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部分轻度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口服药物即可稳定血糖,无须胰岛素治疗。存在严重低血糖风险、对胰岛素过敏或处于某些特殊生理状态时需谨慎使用。胰岛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水肿等不良反应。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胰岛素,配合饮食管理和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并发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