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可通过停用致敏药物、冷敷止痒、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就医评估等方式治疗。药物过敏通常由青霉素类、头孢类、解热镇痛药、疫苗、中药注射剂等药物引发,表现为皮肤风团、瘙痒、血管性水肿等症状。
1、停用致敏药物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是首要措施。若近期使用过青霉素V钾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后出现荨麻疹,需记录药物名称并告知医生。药物过敏反应可能伴随胸闷或呼吸困难,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症状变化。
2、冷敷止痒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患处可缓解瘙痒,每次冷敷5-10分钟,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风团红肿,适用于面部、四肢等部位。若出现皮肤破损应停止冷敷,防止继发感染。
3、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二代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团和瘙痒。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荨麻疹通常需持续用药3-5天,严重时医生可能联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
4、外用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洗剂通过收敛作用减轻皮肤炎症,使用前摇匀后涂抹于风团处,每日2-3次。该药物不含激素,适合儿童及孕妇短期使用。避免用于眼周、会阴等黏膜部位,用药后出现灼热感应立即清洗。
5、就医评估出现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严重过敏反应时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IgE检测明确致敏药物,严重者需注射肾上腺素。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完善幽门螺杆菌、甲状腺功能等筛查。
药物过敏后应建立过敏药物记录卡随身携带,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日常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不超过38℃。急性期忌食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韧性。若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需到变态反应科排查其他诱因。
药物过敏皮疹可通过停用可疑药物、冷敷缓解瘙痒、使用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药物过敏皮疹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药物成分刺激、免疫系统异常、肝肾功能不全、既往过敏史等因素有关。
1、停用可疑药物发现药物过敏皮疹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常见致敏药物包括青霉素V钾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头孢克肟胶囊等化学合成药物,以及某些中成药制剂。药物代谢产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引发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记录用药史有助于医生判断致敏源。
2、冷敷缓解瘙痒用凉毛巾冷敷患处可暂时缓解瘙痒症状。水温保持20-25摄氏度,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性渗出,但需避免冰敷导致皮肤冻伤。该方法适用于轻度皮疹,若出现水疱或皮肤破损则禁止冷敷。
3、使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可阻断H1受体缓解过敏症状。这类药物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瘙痒,但对已形成的皮疹消退作用有限。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驾驶或高空作业者应慎用。
4、外用糖皮质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凝胶等弱效激素药膏可局部抗炎止痒。每日薄涂1-2次于皮疹处,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激素制剂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介质释放,但面部、皮肤皱褶处及儿童需谨慎使用,长期应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
5、就医治疗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全身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严重过敏反应可能进展为过敏性休克,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抢救药物。医生会根据皮疹形态、范围及系统症状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血常规、IgE检测等辅助诊断。
药物过敏皮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刺激,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饮食宜清淡,暂忌海鲜、辛辣食物。记录致敏药物名称并告知接诊医生,今后就医时主动声明过敏史。皮疹消退后仍需观察3-5天,警惕迟发型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使用新药前建议进行皮肤试验,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