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西药进行治疗。抗组胺药物是首选,免疫调节剂用于难治性病例,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期短期使用。
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片10mg/次,每日一次、西替利嗪片10mg/次,每日一次、非索非那定片180mg/次,每日一次。这些药物可有效减轻瘙痒、风团等症状,适合长期使用。
2、免疫调节剂:对于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环孢素软胶囊3-5mg/kg/天,分两次服用和奥马珠单抗注射液150-300mg/次,每4周一次是常用选择。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3、糖皮质激素:在急性发作期或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30-40mg/天,口服和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g/次,静脉注射是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强效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尤其适用于伴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孟鲁司特钠片10mg/次,每日一次是常用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白三烯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
5、生物制剂:对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注射液150-300mg/次,每4周一次是一种新型治疗选择。这类药物通过靶向特异性免疫分子,精准调节免疫反应,有效控制症状,适合对其他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蛋类等,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绿叶蔬菜等。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减少症状发作。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是控制慢性荨麻疹的关键。
慢性荨麻疹患者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具有抗炎作用的苹果、含槲皮素的洋葱、调节免疫的南瓜以及低敏性的糙米等食物。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肤病,饮食调理需避免诱发因素,同时补充有助于缓解症状的营养成分。
一、食物1、西蓝花西蓝花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维生素C可降低组胺释放,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和红肿。建议选择清蒸或快炒方式烹饪,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破坏营养成分。
2、苹果苹果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具有天然抗过敏特性。果皮中的槲皮素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过敏介质释放。食用时建议彻底清洗并保留果皮,对苹果过敏者应避免食用。
3、洋葱洋葱含有丰富的槲皮素和硫化物,能抑制组胺产生并增强机体抗过敏能力。生洋葱效果更佳,但胃肠敏感者可选择炖煮后食用。注意部分人群可能对洋葱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4、南瓜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和锌元素,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改善过敏体质。建议选择老南瓜蒸食,避免添加刺激性调味料。
5、糙米糙米作为低敏主食,含有B族维生素和谷维素,能维持皮肤神经正常功能。其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过敏原吸收。烹饪前需充分浸泡,消化功能较弱者可适当延长烹煮时间。
二、药物1、氯雷他定片氯雷他定片是第二代抗组胺药,适用于慢性荨麻疹的长期控制。其选择性阻断外周H1受体,能有效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可能出现口干、头痛等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者需慎用。
2、西替利嗪片西替利嗪片通过抑制组胺释放改善荨麻疹症状,具有长效抗过敏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和胆碱能性荨麻疹均有治疗效果。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等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3、依巴斯汀片依巴斯汀片作为强效抗组胺药,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慢性荨麻疹。其代谢产物具有双重抗组胺作用,能持续抑制炎症反应。心脏病患者使用前需评估心电图变化。
4、孟鲁司特钠片孟鲁司特钠片通过阻断白三烯受体改善荨麻疹症状,特别适用于伴有哮喘的过敏患者。可与抗组胺药联用增强疗效。需注意监测情绪变化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5、复方甘草酸苷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具有类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能减轻慢性荨麻疹的皮肤血管渗出。适用于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荨麻疹患者。长期使用需监测血压和血钾水平。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建立饮食日记记录可疑致敏食物,避免摄入含人工添加剂、酒精及高组胺食物如海鲜、发酵食品等。日常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免疫平衡。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管性水肿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