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膀胱癌早期可能出现无痛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下腹疼痛及反复尿路感染五种表现。这些症状需结合膀胱镜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确诊,早期发现可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治疗。
1、无痛血尿:
约80%患者以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酱油色。血尿可能突然出现又自行消失,易被误认为泌尿系感染或结石。临床需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排除其他出血原因,膀胱镜检可见黏膜异常增生或菜花样肿物。
2、尿频尿急:
肿瘤刺激膀胱三角区会导致排尿次数增加,尤其夜间明显,每日可达10-20次。伴随突发性强烈尿意,与普通尿路感染不同,抗炎治疗无效。尿动力学检查可发现膀胱容量减小,部分患者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3、排尿困难:
肿瘤增大阻塞膀胱颈或后尿道时,出现尿流变细、排尿中断现象。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排尿末滴沥,逐渐发展为需要腹压辅助排尿。超声检查可见膀胱残余尿量增加,严重者可能引发尿潴留。
4、下腹疼痛:
肿瘤浸润膀胱肌层会引起耻骨上区钝痛,排尿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放射至会阴部或骶尾部,体检可触及膀胱区饱满感。CT检查能显示膀胱壁增厚及周围组织浸润情况。
5、反复尿路感染:
肿瘤表面坏死组织成为细菌培养基,导致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尿路感染。尿常规持续显示白细胞升高,尿培养多见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此类感染往往伴随发热和腰酸等全身症状。
建议4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尿常规筛查,吸烟者需格外警惕。日常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减少腌制食品摄入,避免接触联苯胺等化学致癌物。出现症状后需及时进行膀胱镜活检,早期确诊者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术后需定期灌注化疗药物预防复发,并配合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
膀胱癌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程度与患者个体差异、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等因素相关。主要风险包括术中出血、麻醉意外、术后感染、尿失禁、肿瘤复发等。
膀胱癌手术中可能发生出血量超过预期的情况,尤其肿瘤侵犯较深或盆腔粘连严重时更易出现。全麻过程存在极低概率的心肺功能抑制风险,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后泌尿系统感染较为常见,与留置导尿管时间、患者免疫力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发热、尿液浑浊等症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尿失禁,与尿道括约肌损伤程度相关,部分患者需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肿瘤复发风险与病理分期直接相关,术后需定期膀胱镜复查并结合辅助治疗。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高龄、合并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风险显著增加。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可降低部分风险,但技术要求更高。术前营养支持、戒烟及控制基础疾病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
术后需保持导尿管通畅,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有助于冲洗尿路。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出现鲜红色血尿或发热应及时就医。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与泌尿系超声。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限制辛辣刺激,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严格遵医嘱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建立排尿日记记录尿量及排尿频率变化。